建立质量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 信息发布时间:2006-04-0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建立质量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
|
|
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假冒伪劣产品和各类质量失信行为不断发生,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状况,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信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重视质量信誉,打击假冒伪劣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有关专家也指出,品牌是信用、技术、管理各方面的集中表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品牌的创造者。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建筑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信用体系工作更是刻不容缓,建筑领域全力建设重视质量信用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 为什么要建立建筑企业质量信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明确建筑质量信用的含义。目前,建筑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拖欠款的问题、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都涉及建设领域的信用问题。专注于质量领域研究多年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静认为,在当代“大质量”的背景下,质量信用涉及到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客户要求中关于产品与服务的功能性要求、可靠性要求以及安全性要求的满足,涉及到对客户特别提出的、明确的时间性要求的满足。换言之,如今的质量承诺覆盖面很广泛,既涉及对强制性标准的信用,又涉及对客户的时间性承诺、可用性承诺的信用,还涉及产品与服务使用全过程中对潜在客户要求的信用。 如何建立建筑企业质量信用管理体系?现在,我国有许多部门,掌握了其管辖内信用主体60%~70%的信用信息,但这些信息没有加以整理,无法查询和公示,社会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也无法得到这些信用信息,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用信息。孙静说,没有顺畅的信息化平台,质量信用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落到实处。 呼唤全社会重视质量信用的大环境,形成有助于诚实可信的组织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也是建立建筑企业质量信用管理体系的根本。孙静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讲信用、违规操作的组织必将没有生存之地。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这样的社会游戏规则,违规操作者快速膨胀,轻松获取大量的社会资源,并轻易地得到丰厚的回报,而遵纪守法、诚实可信者无法生存。那么,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最终浮夸躁动的社会风气必然会破坏我们稳定和谐的社会,把我国拉向深渊。 建立建筑企业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也必须尽快出台配套的政府管理法律、法规。目前,建设部对建筑工程质量、工程拖欠款的问题、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恶意的欠款问题都要记入失信违规的记录,并进行公示。在以后招标投标时,这些企业都要进入“另册”。对于行贿和受贿的施工单位,也将被列入黑名单,这些企业也不能从事以后的招标投标。孙静说,如果社会氛围是软环境,那么,法律法规就是硬拳出击的重手法。软硬结合的综合治理,对于整肃我国的竞争环境、捋顺政府监管的职能体系、建设诚实做事的社会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