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6-03-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濠河之滨放什么 |
英国海丁海德斯公司扩大在华投资前,将10个城市列入考察对象,江苏南通被排在第十位。可是,当公司专员亲临南通考察之后,情况完全变了,南通由最末位跃升为第一位。最终,这家跨国公司落户南通。 许多人感到意外。公司总裁鲁格·乔森道出的原委很特别:选择南通,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里的濠河和一串珍珠般发光的博物馆。 一条濠河,一座座博物馆,也能成为招商引资的“吸铁石”,而且引力这么大,这是南通的决策者们没有料到的。 最值钱的地方留给文化 濠河是南通城的护城河,蜿蜒10公里,有千年历史。南通也是目前中国完好保存护城河的仅有4个城市之一。 近年来,南通花大力气整治濠河。市委书记罗一民、市长丁大卫多次强调:濠河规划与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濠河建成广大市民自由共享的开放式空间。 “濠河之滨该放什么”的议题,随即摆到了决策者们面前。 河畔一般都有公园,这是众多世界名城的特色之一。为此,南通下大力气迁走多家宾馆和企业,在河滨建起濠东生态绿地、体育公园等一系列主题生态公园。 但仅有生态绿地是不够的,还必须留得住市民。于是,规划时又布局了一系列休闲场所,诸如茶馆、茶吧、酒吧等。 南通的决策者们还是不满足。常务副市长蓝绍敏说:“对于市民而言,光喝茶、运动还不够吧?是不是该有点文化气息?南通拥有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有悠久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的优势。城建就要弘扬这样的文化,给百姓更完整、更全面的享受。” 南通提出了建设“博物馆城”的规划——沿濠河一带,地价最高的水岸都留给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珠算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等15个馆,极具张力地呈现出南通城的历史、地理、风情与文化,让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南通市文化局局长黄振平自豪地介绍说:“南通的博物馆,按城区人口75万计算,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1家。” “夜晚游濠河,白天看博物馆”,就这样成了南通的一道城市风景。 舍“小平衡”求“大平衡” 把最值钱的地方留给博物馆,代价的确不小。 以南通博物苑为例。为了恢复其百年前的园林风貌,南通把人民公园重新划归博物苑,然后在濠河之滨动迁工厂、宾馆,重新辟出地块建设新绿地。 还有新建的珠算博物馆,占地30亩,紧临濠河,不折不扣的“黄金地块”。此前,这里一直闲置,本有多个开发设想,可最后,还是给了珠算博物馆。 如果将这些地块用来盖商品房、建商业区,政府获得的税收会很高;而博物馆一般都是免费开放,不仅投入很高,而且收益较少。 怎样看待这样的得与失?“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平衡:小平衡与大平衡,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眼下平衡与未来平衡。”蓝绍敏说。他分析:表面上看,政府少了一些经济利益,但是,从大的角度看,满足了一个城市及市民的需求平衡,照顾了更多人的文化需要,这对一个城市市民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提升很有意义,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潜力增加了厚度。 事实上,文化建设不完全是亏本的买卖。2003年,濠河整治获“江苏人居环境奖”,并以悠久的古城水系和人文特色赢得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称号。濠河和博物馆,完全改变了人们对苏北城市的印象,成为南通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几天前,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施瑞德游览完濠河和博物馆后兴奋不已。他对记者感叹:这样的文化底蕴和人居环境很适合欧洲企业,适当的时候我们要来开代办处和分行! 政府花小钱办大事 博物馆好开,但办好不易,有的甚至成为政府的包袱。这是许多城市期待文化又惧怕文化的重要原因。南通为何敢开如此多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又一次体现了南通人的智慧。除了南通博物苑等重点博物馆为政府支撑之外,南通的博物馆大多为民营,诸如蓝印花布博物馆、风筝博物馆、长寿博物馆、股票博物馆等,政府只提供政策支持。不同类型的馆,支持的方式有所不同。 蓝印花布博物馆是个典型。政府以低廉的价格将濠河之滨的一幢老建筑出租给这个博物馆,再由私人经营。政府省却了新建用地,盘活了一处老建筑,同时达到了城市人文设施的需求。 南通城市博物馆则由政府提供建馆用地,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投资方通过展馆相关的经营项目获得收益。珠算博物馆由南通财政局与中国珠算学会共建;市财政局长施建中介绍,由于将旅游、珠算培训与博物馆融为一体,博物馆的建设没有花地方政府一分钱。 由于投资及经营主体明确,至今,大多数的南通博物馆实现免费入场,仅珠算博物馆去年接待人数就超过6.9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