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9-10-1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江苏省如皋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于东晋义熙七年建县,迄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是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左传》中记载:“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因此如皋又有雉水之名。
1600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如皋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盘桓在古城四周始建于明代的两条护城河,外圆内方,形似古钱又如玉带,其形为国内少见。依河而建的徽派“国内孤本”的水绘园;“水环寺,楼抱殿,山门北向”,在中华佛教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定慧禅寺……
1600年时空流转,如皋全市现辖20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总人口145万。
如皋还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沿江开发重点县(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长寿之乡,先后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如皋市建设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宜居生活环境为总目标,以“六城同创”为有效载体,抢抓沿江开发机遇,大力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着力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功能、做美城市形象。
近4年来,如皋市建设局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入135亿元。其中,市政建设直接投入16.3亿元,完成主城区拆迁面积207.2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面积531.7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城市建设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围绕确保2010年、力争2009年实现城镇化率55% 的要求,如皋市建设局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着力推进规划编制进程,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该局先后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市18个建制镇新一轮镇区总体规划修编,城南片区617.5公顷、城东片区658.25公顷、城西片区279.01公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编制了城市排水系统、绿地系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燃气工程、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给水工程和各镇区的道路、绿化、环卫、消防等专项规划;在省内县级市中率先编制了《如皋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如皋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皋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及《如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编制了333个村(居)的村庄建设规划和聚居化修建性详细规划。
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为策应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该局进一步完善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了“一城、一区、四板块”的空间格局和“一城一区、重点镇与老市属镇、一般镇”城镇体系。
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三者相融的城乡规划体系,勾画了城乡发展的宏伟蓝图,有力地保证了如皋的城市建设有规划可依、项目招商有规划可引、土地挂牌有规划可循。
2008年6月,如皋市获得“中国最佳规划城市”殊荣。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城市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完善城市配套,该局按照“以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功能完善、以重点区域整治改善城市面貌、以重点路段改造提升城市形象”的总体思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城市道路体系,先后完成了志颐路、桃源路、怡年路、滨河路、广福路、外城河外环路等48个市政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新建了通城桥、观风桥、通济桥、解放桥等多座桥梁。
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区城市道路面积(含绿化带)为318.8万平方米,道路长度为163公里,城区生活性主次干道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规划如泰河以南区域内“六横六纵”的路网格局已形成,主城区形成内部成网、外部成环、节点相通的道路体系,构建了全市畅通工程的整体框架,创造了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
拆迁改造力度加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城市旧城改造和发展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扣“拆迁一处、造福一片、稳定一方”的原则,如皋市建设局坚持繁荣与稳定相协调、加快发展与群众利益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拆迁,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设身处地地为拆迁户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使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保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
几年来,全市先后完成了16号、17号、28号、凌云1号地、19号地(一期)以及金九华府(二期)、1号地块等拆迁地块共207.25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涉及市政工程建设、绿化、房地产开发、景点景区建设等多项工程,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
随着经营城市理念的不断凸显、住房消费的启动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如皋市的房地产开发不断提速。先后建成了江中花园、城建嘉园、颐园、龙游御境、金九华府、浅水湾、丽泽华庭、浅水湾、都市华庭等一批规模小区,城市重要项目金鼎大酒店和金贸国际也已于2009年正式动工,高层、小高层与多层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彰显了如皋古城的蓬勃生机和现代气息。
在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市房地产开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规划设计理念、小区的环境质量和功能配套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为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2008年,该市实质性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现已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各200套。
城市美化高点定位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皋市建设局围绕创建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注重放大花木之乡的品牌效应。按照“傍河建绿、依路植绿、建设城市绿带”的总体思路,突出内城河立体绿化、填埋河段平面绿化、城区主干道线状绿化几大重点,建成了李渔路、万寿南路等景观优美的园林路,并配套完善了解放路、桃园路、志颐路和大司马南路道路绿化,建成了滨溪路(如泰运河)绿地、青云路绿化广场、政府行政广场等公共绿地,做到市民每步行500米就能见到较大规模的绿地。截至2008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 ,绿地率34.92% ,人均公园绿地8.25平方米。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品位得到提升,2008年,如皋市被授予“江苏省园林城市”称号。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城市照明工程。从个别景点到广场亮化,从绿化亮化到空中楼宇亮化,城市亮化工程历经由老到新、由粗至精的变革,形成了主城区多层次、多样式、风格协调的城市亮化特色。2007年,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涉及楼房60多幢,城河9300米,桥梁30多座。在此基础上,2008年、2009年,又实施了新一轮亮化工程,对东大街、水绘园东入口、靖海门、定慧寺观音塔等城市主要景点和高层建筑实施了亮化,勾勒出城区沿河、沿街、沿古建筑、沿景点景区最迷人、最靓丽的风景线。
景点景区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内涵逐渐彰显
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该局以景点景区建设为抓手,围绕“传承千年历史、体现现代特色”的城市定位,大力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先后完成了定慧寺观音塔、文峰阁、石合泰、靖海门、颐园的建设,城市特色和文化品位日益突出。
2007年,如皋市承办了“江苏省十大名人故居保护性改造”的启动仪式,拉开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序幕,启动了该市水绘园景区改造扩建、集贤里古民居修复和东大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改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水绘园景区逸园复建工程、动物园、儿童乐园完善工程已完成,澹园改建、复建工程即将实施,胡安定纪念馆布馆完成。同时,还对照国家AAAA级景点要求,逐步推进创建基础性工作,通过系列宣传和包装,景区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明显提升。目前,东大街沿街沿巷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博物馆群。
2009年,该局积极推进红十四军纪念公园的建设,拟将其建设成为全面反映红十四军斗争历史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综合性绿色城市景观公园和国家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基地,为建国60周年添彩。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丰富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该市还将建设一批包括规划展示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在内的文化广场项目。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如皋市建设局积极推动城市管道燃气、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发电事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城区管道燃气总长度为200公里,日供气能力达3615.6立方米、6万户;利用BOT方式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中心城区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万吨;总投资4.39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的垃圾发电项目于2008年6月份投入运行。在无害化处理垃圾的同时,变废为宝,提供电力能源和供热蒸气。
区域供水工程是南通市、如皋市两级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得到了如皋市建设局的高度重视。主管网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30日建成并通水,主管网沿线长江镇、石庄镇、吴窑镇、磨头镇、如城镇、袁桥镇、柴湾镇和如皋经济开发区等8个镇(区)63.5万城乡居民已经喝上了安全优质的长江水。为加速区域供水一期工程配套网管的全覆盖,如皋市政府将配套管网西延工程列入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总投资约6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