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9-09-0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记者从8月19日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上了解到,为了杜绝类似“莲花河畔景苑”重大安全事故再度发生,上海将完善评标办法,终结“最低价中标制度”;年内完成《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修编;研究建立建设工程企业“短名单”和“黑名单”制度等多项举措,完善“能进能出”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建设项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难度高、工期紧”等特点。上海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准入门槛都相对比较低,企业良莠不齐,导致建筑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三级及以下资质占62.5%,建设施工一线操作工人流动性大,新进人员比例高、操作技能低,普通工比重约占67%,施工一线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程质量安全总体受控的情况下,上海住宅工程质量投诉上升,2008年同比上升50%,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了“莲花河畔景苑”在建住宅倾覆事故,说明该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据了解,目前上海全市在建工地近6500个,勘察、设计、施工和中介咨询企业约1万家,各类注册执业人员1万多人,从业人员约80万人。全市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共约1000名;建筑面积高达1.23亿平方米,总量3700亿元。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进度紧迫、工况条件复杂等都给质量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莲花河畔景苑”事故后,综合检查情况,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部分建设单位严重干扰其他参建各方行为,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难以有效实施,有“先开工、后补办手续”的情况;二是资质、资格管理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不完善,给部分工程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优汰劣胜”屡见不鲜;三是一定数量的监理、检测、审图等鉴证类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关不严,甚至出现被通报批评的检测机构反而生意兴旺的畸形现象;四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责任有限,最终造成由政府“买单”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状,上海将适当提高建筑施工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清退机制;将建立“短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即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立从业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向社会公布评价排名前列的企业“短名单”,供招标人择优选择,以激励先进。同时,结合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少数经营行为不规范、资质标准不到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完善能进能出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上海市建交委将在年内完成《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修编,吸取“莲花河畔景苑”教训,初步考虑在地基基础设计中适当增加抗水平力的要求,对大面积堆载等增加稳定性分析要求。
对于最低价中标的问题,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透露:上海市政府将完善评标办法,“最低价”不能作为唯一取舍标准;同时改变原来的招投标监管方式,从“程序监管”为主,转向“程序”“行为”监管并重,全过程监管各环节。“特别要杜绝‘三边现象’。”黄融说,部分建设单位不遵守基本建设程序,边设计、边审图、边施工,一定要严查。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认为,“合理低价中标”在实际操作中演变成“最低价中标”,给建筑工程带来了隐患,“应该考虑适当恢复标的制度,并且通过多方面监管防止设定标的的过程出现腐败现象”。许丽萍认为,目前工程竞拍最后依靠几个专家在几小时内评估最低中标价是否合理,这一情况本身就不合理、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