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9-08-2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江苏省淮安市高度重视城市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努力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水”。
实施取水口迁移工程。淮安市区城南水厂始建于1991年,采取明渠取水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明渠沿岸陆续建成居民住宅和工业区,对原水水质构成威胁。2007年,该市政府斥资6000万元实施取水口迁移工程,将取水口迁移到水源水质好、易于水源保护的二河。2008年,该市投资1000万元,增加铺设北京路水厂的输水主管道。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该市专门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计划》,将可能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隐患整治落实到责任单位,明确整治内容和整治时限。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建立供水安全应急机制,建成水源地水质远程自动监测站。
全面建立“河长制”。该市政府制定《关于全面建立“河长制”,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的决定》,明确所在地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辖区范围内河段的“河长”,作为所负责河道水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第一责任。强化了河道的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有效地预防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
强化水质检测工作。供水企业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和检测人员培训工作力度,提升水质检测能力。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实行全程检测和控制,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确保不合格的水不出厂,不达标的水不进管网。
建立严密的预警机制。形成了供水、环保、水利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环保、水利部门能及时地将水源地水文、水质变化情况通报给供水主管部门和企业,使供水部门及时掌握水文、水质变化情况,以便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水利、环保、供水企业均建立了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影响供水安全的污染源,及时排除隐患。同时,供水企业与环保部门建立了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发挥预警作用。
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该市的市政公用管理部门于今年组织编制了《淮安市供水行业发展规划》和《淮安市区域供水规划》,按照“原水互备,清水联通,井水应急”的多水源保障体系要求,开展应急水源、备用水源以及第二水源规划。为了确保供水安全,该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再建两个水厂,水源分别为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同时,按照江苏省统一部署,淮安市将加快区域供水推进力度,做到区域供水范围管网相互联通,实现应急供水互联互供,从而提高供水安全系数。
完善应急预案。据了解,淮安市政公用管理部门和供水企业针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供水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落实了预案要求的应急处理体系建设、物资储备、通讯、资金等保障措施,成立了应急指挥小组,建立了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处理制度,组建了相对稳定的专业化抢险救援队伍,认真做好演练演习,着力提高淮安市区供水应急反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