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9-07-2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假如说,成都市的灾后农村住房重建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一个科学的态度,一个发展的态度,那么,灾后农村住房的建设同样如此。
为了把灾区建成科学发展、科学重建的样板,从建设队伍的选择、培训,到建材的供应、合理利用,再到灾后城乡住房建设中的监督、指导,每一个环节,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公室都遵循科学和发展的要求。
他们千方百计地保证建材供应,加强对农村建房工匠的培训,要求各参战设计单位对设计的重建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继续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还本着科学重建、循环利用的宗旨,进行了再生砖研究、应用工作和板房材料的回收利用工作。
打造建材特供的“绿色通道”
进行住房重建,需要砖瓦,需要水泥,建材供应直接决定着建设的速度。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建材供应,成都市建立了从市级到乡镇(街道)的“保量限价、分级保障”建材特供直销机制、建材特供物资运输与购买的“绿色通道”。同时,建立供需信息发布平台,做好产销衔接,协调解决建材企业煤、电、油和资金等要素的供给,提高建材产能。由成都市经委牵头,市建委、市物价局配合,负责保障钢材、水泥、玻璃等主要建材供应。
除了市级部门的努力,成都市各受灾区(市)县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出主意,想办法,保证建材供应。彭州市建立定户、定量、定价、定点、定时、定种类的建材特供机制;崇州市为方便沿山乡镇安置点建材供应,在怀远镇专门设立了特殊供应门市,确保安置点所需建材保质保量供应。截至目前,成都市共为灾后住房重建提供砖22亿匹、水泥492万吨、钢筋102万吨,满足了1500多万平方米房屋重建的建材需要。
建材特供机制的建立,为灾后农村住房重建速度和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动员企业参与施工大会战
为了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城乡住房重建任务,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公室总结规划设计大会战的经验,从去年9月12日开始,又向驻蓉有资质的上百家建筑施工单位发出“动员令”,打响了“重建施工大会战”。
在大会战中,他们实行了“三交”原则:一是通过深入开展干部培训,真正将各项重建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干部,让各级干部吃透政策、用好政策。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召开联建洽谈会、主题周宣传推介会等,广泛宣传农房重建相关政策,真正将政策完完全全交给社会,让投资者了解政策、使用政策。三是通过走村入户、召开院坝会、村组干部会、编发重建政策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将政策原汁原味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理解政策。
都江堰市在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受灾住户进行“网上录入、网上审核、网上确认”,确保符合条件的受灾户均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救助。同时,建立起了“包片区领导—包社区分队—包街区工作组”三级责任机制,40名市级领导包片驻镇解决实际问题。彭州市积极引导各受灾村组成立议事会、监事会等,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崇州市178名干部分别包镇划片,宣传重建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在重建中采用了“三交”原则,使统筹城乡的实践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灾后住房重建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社会资金进入住房重建,加快了重建进程。截至今年4月,成都市共引进社会重建资金3.58亿元进行开发性重建,开发性重建累计开工8731户,面积约122.68万平方米。
变废为宝推行环保重建
面对灾区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及拆除下来的过渡活动板房材料,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公室、成都市建委积极践行“循环利用、环保重建”的建设理念,大力开展再生砖、过渡板房材料等的综合利用试点。
为了就地处理地震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成都市适时上马了灾后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
据悉,该项目是目前四川利用建筑废渣生产环保建材的最大项目。这条建筑废渣回收综合利用生产线,总投资约1400万元,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已全面投产。该项目生产出的建筑材料达到了国家标准,可用于灾后重建。再生砖生产的整个过程只需5个步骤:初步清理分拣出可回收钢筋;破碎成骨料;筛分骨料形成合格的建材原料;添加水泥、粉煤灰等铸压成型。
最快时,该生产线上的一套破碎机一个小时能“吃掉”100吨建筑垃圾。按照规划,这条生产线一年可以消化掉40万吨建筑垃圾,把这些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建筑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拆除下来的板房材料当然也可以进行再利用。
成都市建委发挥技术优势,成立了专项课题组研究出板房材料的四种综合利用途径,包括作为永久房建筑材料、用作永久房坡屋面和保温隔热层、维持原状作农村产业用房、临时租赁给建筑施工单位等。
目前,利用板房重建永久性住房的试点,已在都江堰龙池镇东岳村、都江堰大观镇红梅村、都江堰大观镇欣禾社区、彭州市新兴镇阳坪村等4个永久性安置点展开。而一部具有成都重建特色的板房材料综合利用的构造图集和技术规程也已经上报给四川省建设厅。
在彭州市新兴镇阳坪村、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记者见到了用再生砖修建的新房和回收利用活动板房材料建设的村民活动室,整齐而别致。
统筹城乡建好配套设施
无论是创造发展优势,还是改善发展环境,这次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对成都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机遇。
按照《成都市灾后重建农村住房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要点》要求,在推进住房重建的同时,他们确保了公路干线与安置点道路连接线的及时贯通,确保了集中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务室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同步竣工;努力保证水电气供应、光纤通信、雨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做到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截至目前,灾区农村集中安置点与干道的道路连接线拟建514公里,已建成25公里;665个安置点350公里光纤已基本铺设完成,涉及安置点665个;计划修建的66座污水处理厂正抓紧实施;安置点配套的602公里电力管线,已建成458公里。
在城镇重建中,他们已明确要把4个重灾区的24个场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产发展、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新型小城市,具体配套方案正在细化过程中。
为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林盘保护与灾后城乡住房重建有机结合,成都市还在农村住房重建中建立了相应的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改善了灾后农村人居环境。各地也结合自身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实际开展川西林盘保护建设工作,涌现了像都江堰市天马镇老鸦林、安龙镇徐家大院等一批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林盘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