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6-06-07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南通率先按国际通行模式建港 (发稿时间:2006-6-7 0:00:00 阅读次数:68) |
昨天,由市政府投资2亿元建设的通吕码头,正式交由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交通部部长李盛霖认为,南通成功运作“地主港”建港模式,为江苏首例,标志着南通港口建设与国际接轨,应积极推进。 此前,南通所有码头均为企业自建,这一模式在调动企业参与“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积极性的同时,造成南通港口岸线紧张与闲置并存,使用效率不高,难以体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原则。2001年开始,市港务管理局提出:用国际通行“地主港”建港模式,推动南通港口建设,即由政府出资建码头,然后租赁或出售给企业经营。 2005年,中远川崎扩建,华能煤码头搬迁成为当务之急。市政府决定采取“地主港”建港模式,投资建设通吕码头,进行置换。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大卫多次现场办公。昔日一片荒芜的通吕岸线,如今变成“黄金宝地”:通吕码头3.5万吨级泊位、水下工程兼顾5万吨,码头总长345米,与刚刚建成的通沙汽渡码头联成一体(右图。丁晓春摄)。工程刚刚完工,电力、水泥、货代、船务等数十家国内外企业,竞相表示购买、租赁意向。市政府经过多方比较,决定由天电公司接手。码头在保证华能电厂、天电公司煤炭中转同时,还将从事散货和集装箱等业务,成为南通港散货装卸的生力军。 通过“地主港”模式,政府获得港口开发资金,进而有效调节稀缺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市港务局局长施伯香透露,目前以此为范例,洋口港“地主港”开发正在推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