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负重前行 八大难题亟待破解
【 信息发布时间:2006-05-2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支柱产业负重前行 八大难题亟待破解
|
|
难题一:结构不合理矛盾依然突出 几年来,江苏省作了很大的努力调整队伍结构,把全省施工总承包企业个数从资质就位前的65%压缩到30%左右,专业类企业由过去30%上升到60%,劳务企业占10%。但是从企业的产值利润率看,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笔者曾对南通市与苏州市的建筑业产值与利润状况作过比较。2004年南通完成施工产值770亿元,利润仅15亿元,苏州完成491亿元,利润仅14亿元。就在于结构不合理。产值利润率分别为1.98%和3.52%,而当年全省的平均数为2.2%。问题在哪里?由此可见,还必须在继续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江苏省有些地方结构调整做得比较好。如姜堰市建筑业并非全省排头兵,但近几年有十余家建筑企业进人房地产领域,开发面积达100万平米以上。姜堰市现有亿元身价的建筑施工企业老板15人。姜堰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建筑业要靠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江苏建筑企业除了向交通、市政、钢结构、幕墙等相关专业拓展外,还涉足电力能源、宾馆旅游、影视、食品加工以及房地产等领域,2004年多元经营产值35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94%,企业效益也得到增加。因此,建筑行业还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难题二:保证金制度能替代市场管理吗? 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现行规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企业要承担相当于工程合同价5%的质量保证金,竣工3年后在质量比较好、无投诉的前提下,才返给施工企业。 笔者调查了一个年产值10亿元的企业,每年要支付质量保证金5000万元,3年就是1.5亿元。实际上这笔资金应当是企业的利润,当然可作为流动资金,但是现在流转不动,被压在几十个业主口袋里。笔者问该企业董事长有多少可能收不回来,因为有些业主千方百计找理由不予返回质量保证金。这位董事长说:20%,也就是准备有3000多万元质量保证金成为拖欠款。 质量保证金是建筑企业的血汗钱,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议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能否将质量保证金交给指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或银行的指定账户,并由行业主管部门监督。已交付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就拿这笔资金去维修。质量符合要求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必须按时返给企业。 去年,有的地区为了解决农民工工资,又实行了工资保障金。企业进一个市场要交100万元,进10个市场要交1000万元,这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据说又要实施安全保证金。工程尚未开工,就得先拿出相当资金押上去。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没有考虑建筑施工企业的流动资金承受能力呢? 难题三:不合理最低价中标必须尽快制止 笔者认为,不顾外部环境,片面强调最低价中标是错误的,不利于建筑业发展。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是否具备国际上实行最低价中标的相关条件及环境。2005年,建设部领导在江苏调研时,要求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进行施工图设计的试点,国外实施最低价中标的前提之一就是施工图设计由承包商自己完成。这说明建设部也很重视这项工作。任何产品都能优质优价,为什么建筑产品只能优质低价?这显然有悖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难题四:部分建筑定额滞后 江苏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筑人工费已经达到每工每日55元,而现行定额规定综合人工价才32元,实际上已经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明显的政策性亏损。在制作标书时,每个人工只能按定额32元做,但实际要支付给工人日工资是55元至60元,技术工人甚至要支付到60元至80元,显而易见,人工费用严重超支成为企业的负担。对类似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尽快解决。 难题五:行业利润率太低 经权威人士调研,当前建筑业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只有2%左右。我们这个行业有众多的研究机构、信息中心,应该认真研究我们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为何如此低下?实际生活中建筑行业的利润率不仅无法与垄断行业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路边修鞋的和卖烤山芋的。几千万人的一个行业,产值利润率如此低下,究其原因,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是自己卡自己造成的。主管部门应当主动与劳动部门、税务部门协调解决这些问题,而不应当只考虑如何“管住”建筑施工企业。政府部门在研究如何监管市场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行业的发展问题。当前,迫切的问题是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 难题六:如何加强劳务队伍建设 民工荒已经蔓延到建筑行业。有的企业已经没有35岁以下的工人,有的企业一线工人已没有一个本地人。在考虑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时,如何将劳务队伍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已是刻不容缓。 有些企业有先见之明。比如南通二建,与外地某县的劳动部门、建管部门洽谈,把这个县作为自己的劳务基地,进行定向培训,培训费用由南通二建出,培训后的工人由南通二建使用。这样做是双赢。这样既解决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又避免了纠纷或者矛盾。 建议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在劳务问题上的超前作法加以研究、总结,在引进成建制劳务队伍方面做好协调查工作。 难题七:建筑市场的开拓要有资金的支撑 中国建筑业要做大做强,没有金融机构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建筑业企业要开拓境外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做履约保函要求1:1,也就是说企业接了1000万美金的工程,要请银行出具保函,就必须向银行打入1000万美金的资金,银行才给予办理。之后企业还要带资去承建工程,企业哪里有这么多资金?但如果真正做到银企联合,由银行出具保函,企业也就不需要提供相应的资金了。 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他部委携手,出台一些政策,争取金融系统对建筑业的支持。行业协会也可以做些牵线搭桥的工作,争取更多建筑施工企业与银行合作。 难题八:当前的税收政策制约了建筑业发展 建筑劳务企业为什么发展缓慢,应当说与税收政策有相当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复收税。总承包企业签订合同后,要按章纳税。总承包企业与有法人地位有资质的建筑劳务企业签订分包合同收税的问题。二是预征税。按理说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利润,才能征收所得税,但现在实际情况是,企业刚签订合同或者刚开票,就要预征所得税。江苏省普遍实行的是预征1%的所得税和1%的个调税,这已属不合理,但是个别地区的情况更令人不能认同。某县级市税务部门将其扩大为预征3.3%的所得税和2%的个调税,预征税高达5.3%,是一种杀鸡取蛋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