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改革:打响攻坚战
【 信息发布时间:2003-12-2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改革:打响攻坚战 |
今年初,市委书记罗一民提出,今年是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定要做到决战决胜。时近年底,市体改办主任李水林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改革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特别是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来通考察的外地代表团超过20个。” 盘点今年我市强攻改革的成果,我们不难发现,改革的范围正从局部转向整体,从重点转向全面;改革的模式已不再“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态势已由过去的“渐进式”向“突进式”转变,改革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范围扩大 领域拓宽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起步早,思路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实施了循序渐进式的改革,也因此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冲破体制性束缚作为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的第一动力,对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作为经济工作的四大重点之一。今年,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两退一大(凡正常经营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中小企业公有资本基本退出,劣势企业通过破产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场,努力培育上市公司和大企业、大集团)”过程中,适应攻坚决胜的要求,将“大而盈”、“大而亏”、“大而难”企业的改革攻坚放到突出位置,提出了倡导“两式一化(开放式改革、增量式改革、市场化改革)”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增量带动存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确保通过改革更快地推动发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深化改革攻坚战在我市全面打响。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强攻改革的工作部署,市各职能部门对拟改制企业逐一讨论,通过重大项目办公会、联席会议等形式,排出了深化改革的百家企业名单,并由市领导与各分管职能部门、控股公司签订工作责任状。各分工部门(单位)攻坚克难,强势推进,大伦化工等94家企业已完成深化改革任务。“大而盈”企业中,文峰集团、钢绳公司、万达锅炉改革方案已获通过,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其它4家企业资产评估基本结束,改革方案正在加紧拟订中。
取向更明 追求彻底 回顾今年改革成功的原因,有两点尤其不能忽视:一是取向更加明确,即以体制效应最大化作为取向;二是改革更加彻底,尽量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改革的实施不再拘泥于某种传统方式,国有资产处置坚持“阳光操作”,从而实现最大化的体制效益。市商贸控股公司35家二级企业的国有资产在今年改革中,通过竞价的方式转让,以高于净资产2倍多的价格成功出售,既为改革筹集了成本,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增值。 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以市场化为取向,坚持分类实施。正在正常经营的、具备资产出售的67家事业单位,在对竞买人资格进行审核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价,决定受让人,改制转企;长期任务不足、经营状况很差、改制出售有困难的33家单位,则采取歇业注销的办法实施改革。 改革如果不彻底,新企业将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纷中。改制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操作中,将职工身份的置换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来抓,以灵活有效的优惠政策,在保障职工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将他们的身份真正由“事业人”转变为“企业人”、“社会人”。事实证明,我市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94家完成改制的市属企业,2.5万名职工的身份转为“社会人”,108家改制事业单位,3473名在职人员转为“企业人”。 兼任市事业单位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的市人事局局长薛卫平这样评价这场难度甚大的改革:“由于精心组织,精心实施,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由于妥善处理了政府、单位、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局皆大欢喜。”
挣脱束缚 活力培增 “从今年5月以来,社会资金大量介入商品混凝土生产领域,同类企业由过去的2家猛增到现在的9家,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如果我们原先的单位的不改制,那么在这次空前激烈的竞争中将会难有立足之地。”曾担任市建设混凝土中心党支部副书记的褚德泉这样认为。与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他的同事、中心生产部经理黄宏生。 市建设混凝土有限公司活力倍增只是我市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成功的一个缩影。同样的人,几乎是同样的设备,为什么在事改企后就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答案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改革激活了原动力。市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改制后,今年承接交通工程业务量突破2亿元,而过去最好的年景也只有6000万元!改制的活力由此可见一斑。 转为企业后的原事业单位如此,国有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改制后同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香港华润集团重组三棉后,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纵横国际资产重组,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决定重整主业,并与旗下机械产业进行整合,预计在明年上半年的宽限期内,该上市公司可望扭亏为盈,从而避免被摘牌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