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3-12-21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根据建设部要求,7月1日起全国将正式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但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却发现,对这项强制推行的国家标准,业内人士对它能否如期在各地实施显然还有不少疑虑,包括许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普遍持不乐观态度。有些专家甚至“不顾影响”地明确表示:可能性不大。
虽然这是一项对现行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积极改革意义的举措,但就正式实施或者说全面实施而言,要求归要求,实际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施工图和配套体系滞后
一般认为,实行清单计价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必须包括完整的施工图纸。只有业主给出了完整的施工图纸,承包商才可能按图纸进行工程量清单报价。
从试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工作较早,并且已经取得较好业绩的广东顺德的情况看,也证实了施工图纸的完整性及其深度,对顺利推行这种计价模式的重要性。该市造价主管部门负责人曹小华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市已经能够做到实施清单招标的工程施工图纸出全并具备一定的深度。
但是专家们估计,从全国范围看,实施《规范》后这个问题会变得非常突出,并且肯定会影响《规范》的顺利实施。因为实际上现在少有发包方能够在招投标的同时拿出全部施工设计图纸。由于考虑项目效益、工期等因素,“边施工、边设计”的违规操作,已成为通常的法不责众的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对整个工程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又如何定价?即使模模糊糊算个大概,又如何保证造价的有效控制?
此外,清单计价作为一种新的造价管理模式,它的实施需要市场多方面的配套。而目前我们在合同文本的改进,行之可靠的计价软件系统开发,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工程量清单信息库、数据库的建立等很多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可能会成为使《规范》无法顺利施行的障碍。
过于笼统和门类不全
从《规范》本身来看,虽然它对项目的计价标准从代码、名称、计量单位、计算规则等四个方面作了统一,但其客观存在的许多不完善之处,一旦实施,马上会暴露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规范》本身过于笼统。以地下连续墙作业项目为例,各地在这类项目的操作上是有许多不同的,上海地区一般是软土地基,深挖下去会出水;而北京、深圳等地深挖下去则可能是石块。《规范》把它统一在“连续墙作业”一个项目下,清单计价就难以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业界反映较多的另一个问题是《规范》的门类不全。目前它所涉及的仅有400多个清单项目。而据上海、广东等地对已经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工程统计,涉及的的项目已经多达1000项。也就是说《规范》所涉及的清单项目远不能满足实施的需要。
当然人们也注意到,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明确,对类似问题各地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其作深化完善。但这是一个尚需时日的问题,至少7月1日之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地方还不多见。
市场准备不充分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清单计价方法作为一种国际惯例,虽然有些大企业在过去几年的国内外项目中已经接触到,但从全国范围内看,企业对它的知晓度情况不一,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方式的业主和施工企业也不在少数。而专业人员的缺乏更是他们面临的一个短时期无法逾越的坎。有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直言他们的担忧--如果7月1日以后真地实施《规范》,我们投标的风险有多大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
市场准备不足的状况不仅反映在施工企业、业主身上,某些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招标代理机构或多或少也都有些不知所措。
原因倒不完全是人们对这项改革措施的积极意义有什么消极的理解。主要是持续了几个月的"非典"疫情,使建设部以及各地主管部门对规范的培训等许多计划和实施准备工作搁置了下来。有专家认为,这个重要步骤的脱节,毫无疑问对整个行业即将进行的这项重大改革,会带来足以影响其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