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产品的“绿色欺诈”必须遏制----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洲一席谈
【 信息发布时间:2003-12-0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 建材产品的“绿色欺诈”必须遏制----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洲一席谈
| (本报讯 记者林汝恺)在最近深圳住交会中举行的“绿色建材产品与集团采购发展趋势”对话会上,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洲,针对目前市场上真真假假“绿色建材”产品泛滥的现象时指出,消费者们要擦亮眼睛,而生产厂商要有保护这一新兴市场的良心。他对“绿色建材”的涵义作了进一步的定义:除无污染和环保要求外,绿色建材还有四个标准,即:产品所采用的任何原料要绿色,生产过程要绿色,成品后的使用功能要绿色,最终,产品还能回收和再利用。 刘景洲认为,建材产品是否真正“绿色”,对照上述标准即可验明。他认为,环保和“绿色”是目前装饰装修的一种追求。这个市场的形成,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也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要求,更是我们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而所需的要求。而我国目前所拥有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也能达到这个要求。 刘景洲痛斥了目前市场上一些建材厂商为推销建材产品而存在的“绿色欺诈”现象。他指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绿色欺诈”首先表现在建材市场虚假宣传,乱打乱贴“绿色”牌,其次是建材产品认证不规范,以假乱真,坑害消费者。他指出,这些行为不是保护这一新兴和前景灿烂的市场,相反是在抹黑,目前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任其下去是要毁坏这个市场。 刘景洲也坦承,目前,政府、协会和有关机构沟通不够,对“绿色建材”产品的认识不统一,甚至存在着误区。也由于种种因素,以至颁证部门不一,厂商花钱就能买“绿色”,也是造成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他同时指出,国家对目前“绿色建材”的标准修订、颁布和执行,还远远不够,远远滞后。他认为,在专业行业协会还没有能全面行使以前政府所行使的管理职能时,目前政府对建材市场特别是新兴的“绿色”建材市场规范存在着管理缺失。现在大多的情况是,协会并没有规范诸如建材大超市、摊贩经营行为的权力,而由企业自己靠规范、诚信、自律等行为来澄清市场,承担的社会成本实在太大。因此,政府的推进、管理和引导仍很重要。譬如,有的地方政府在推行“全装修”房,其所用的建材产品,尤其是对环保有要求的,就必须制定和颁布标准。而真正符合绿色建材定义的产品在推广时,应跟媒体,中介、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联手协作,并与开发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只有这样,“绿色建材”市场的发展才能走得顺顺当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