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3-11-27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钢材价格上涨已经接近尾声
目前,持续一年的钢材价格上涨已经接近尾声。本次钢材价格上涨使得家电、汽车等下游产业叫苦不迭。那么作为用钢大户的建筑业在这场风波中究竟受到了多大的影响?企业又该怎样规避越来越频繁的材料价格风险? 最倒霉的是钢结构企业华东钢材市场信息中心主任刘昌生告诉记者,建筑用钢材在这次“发烧”中,涨幅并不一致。消耗量占建筑用钢绝大部分的各种型号螺纹钢涨势并不凶,2002年末比年初的价格仅上涨了9. 09%,每吨为2400元。2003年3月虽然出现“补涨”,但其顶峰也不过每吨2700元。而且4月份即回落并稳定至每吨2600元。但是钢结构用材就不同了。由于生产厂家的政策性影响,钢结构用材的涨幅甚至超过了钢材市场的平均涨幅。以中板为例,2002年8月份后开始飚升,从每吨2400元一直到2003年最高点每吨3900元,涨幅高达62.5%。目前保持在每吨3500元的高位。 建筑钢材市场的不同涨幅,也给各类建筑企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据福达监理公司总工程师张树德分析,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用钢量少,钢材价格仅占整个造价成本的比例20-25%。换言之,本次螺纹钢的上涨给每平方米的造价成本仅带来50元左右的升幅。显然,这个数字不算大。 但钢材价格上涨带给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工业安装分公司物资采购部的孙部长告诉记者,平均一座钢结构建筑中,钢材的成本占总成本的70%。本次钢材价格上涨中,中板和厚板的平均涨幅达到了50-70%。实际上已经将钢结构建筑的成本提高了35-49%!在建筑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低下的情况下,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成本提升无疑是致命的。 小企业在风暴中挣扎钢材价格上涨风暴给建筑业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企业对这种越来越频繁的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似乎更值得关注。 据记者了解,一些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与钢铁生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转移一部分原材料波动带来的风险。刘昌生将这种企业叫做钢铁企业的“职工户”。“职工户”不仅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以固定价购买钢材,从而规避短期的价格波动,而且进货价低于从代理商进货的价格,甚至比代理商从钢铁企业进货的价格更低。还是以宝冶为例,作为上钢三厂的“职工户”,其钢材进货价比同期市场价要便宜约200元/吨。在这次涨价风潮中转移的价格上涨风险近千万元。 然而中小型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钢结构施工企业面对这场涨价风暴的境遇可就惨了。张树德向记者介绍,大多数二级以下资质的施工企业、分包企业以及一些以项目经理名义挂靠在大企业下的“小老板”,没有雄厚的资金、存货,再加上为了节约成本,经常更换钢材供应商,不可能享受″职工户″的优待,因此面临钢材价格上涨既无法规避风险也无法承受风险,有些甚至已经面临倒闭。 怎样才能有效规避材料价格风险? 原材料价格的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但是对利润十分微薄的建筑业而言,任何一项原材料的大幅波动都会带来巨大的地震。因此一些专家在分析本次钢材价格上涨给建筑企业带来的影响时认为,建筑企业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措施防范原材料价格风险的时候了。 要防范原材料价格风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同形式。中建八局法务部的金浩经理介绍,目前在建筑企业所签定的合同主要有三种:一是成本加酬金合同,它对于建筑企业无疑是最保险的。如果企业不具有强大的价格预测与分析能力,最好尽量争取使用这种合同。二是可调价格合同,虽然它不象成本加酬金一样可以完全规避风险,但是在这种合同条件下,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超过一定比例是可以调整造价的,因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三是固定总价合同,价格涨跌风险最大,在这种合同下防范风险,除了要在投标时详细计算工程量,精确造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预测原材料价格走势,将未来可能的风险计算进合同总价。 其次,要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就应该加强材料采购的集中管理、集中进货。张树德认为,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钢材进货过于分散。很多企业的进货权是分散到项目部甚至项目经理一级的,而且每批的进货数量也相当少。他举例说:监理每个验收批的标准是60吨,而某股份制上市建筑公司,钢材进货每批也只有10吨,这实际上意味着可以一次验收的钢材却要分6次来验收,平白增加了5次验收的费用和运输成本。类似情况不仅存在于钢材采购中,更是所有原材料采购的通玻他说,本来作为一个完善的企业,应该由公司统一采购钢材,然后根据各工程的需要统一调配。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大批进货节约成本,更可以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决定是否应储备甚至囤积钢材,从而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 第三,对小企业来讲,防范风险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联合。刘昌生说,对小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是致命的。但小企业如果在原材料采购上联合起来,就可以增加防范风险的能力。一来多家企业联合采购不仅增强集体的谈判实力,从而获取和大企业一样的″职工户″地位,二来联合采购的对象是原材料生产企业,这样就可以摆脱代理商的转手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