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7-08-23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座谈会在徐举行 |
|
中国徐州网2007-8-23 |
8月22日,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座谈会在我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围绕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促进淮海经济区更好更快发展,深入研讨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工作。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省发改委副主任曲福田、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胡五岳、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朝东等出席会议,徐鸣致欢迎辞,曹新平作主题发言,李荣启、曲福田分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博士生导师魏后凯、方创琳,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分管市长和发改委主任等100余人出席座谈会。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由鲁南、苏北、皖北、豫东20个地级城市及所辖范围组成,幅员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和9.3%。该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濒黄海,西靠中原,南临长三角经济区,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处在全国经济东出西进、南北交流枢纽地带和亚欧大陆桥东部咽喉要塞,在支撑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呼应东北地区振兴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会议回顾总结了淮海经济区成立21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为各成员城市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宗旨,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全方位拓展合作领域,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在加强经贸文化协作、共建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2006年淮海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3621亿元,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比1986年增长25倍;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城乡居民收入等1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区域合作方面,各成员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区域合作协调互动、经贸合作、共建共享三大新机制,促进了淮海经济区的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会议对推进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推进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有力地支撑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呼应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使长三角、环渤海和淮海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有机地联系起来,推动长三角与环渤海资本科学合理地向淮海经济区转移,使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的发展更具协调性,更具梯度性,更具衔接性和层次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淮海经济区资源配置,更加有力地推动区域城镇体系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区内产业错位发展优化布局、区域合作整体联动一体发展,使城市各具特色,产业各具优势,区域更具活力;有利于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与会同志还就明确淮海经济区主体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和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等发了言,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