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6-04-0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2月20日,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建设厅周游厅长、徐学军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回顾总结了2005年全省城市管理工作,并提出2006年全省城市管理工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管理工作为着力点,继续深化"城管创优"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职责,重点强化街道在城管工作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把城市管理任务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相关部门、单位履行城市管理工作职责情况的检查考核。
二是进一步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面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明确责任区和责任人,在原"门前三包"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秩序等管理工作要求落实责任,市容环卫责任人不明确的区域,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界定并予告知责任人。各地需修订出台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办法,配套以相应的检查标准和检查办法。
三是进一步推进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强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管理,建立完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准入机制,制定环卫作业服务企业准入管理规定,规范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化行为。依靠制度创新,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营管理模式。今年,环卫行业管养分离和改制转企工作的实施面要达到50%以上。要积极推行垃圾处理经营权(包括垃圾的收集、分拣、储运、处理、利用和经营等)公开招标。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并推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是继续深入贯彻《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继续建立完善环卫有偿服务收费机制,全面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大宣传推行力度,不断扩大垃圾分类收集试点面,形成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片区。
二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切实加强行政审批工作的日常管理,加快相关制度的制订,规范行政许可的受理、办理、审批、归档等工作。对于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处理设施,依照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26号令)和省建设厅《关于贯彻建设部〈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05]591号)精神,与垃圾处理场投资运营单位签订产业化特许经营协议,依法进行监管。
三是提高管理执法效能。抓好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尤其要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有效解决管理执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坚持优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容貌品位
今年,省辖市将全部实施"城管进社区"工作,通过城管执法队员与管辖社区挂钩等形式,落实"一对一"共建制度,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
在市容市貌的美化上,突出规划、强化设计,引导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满足城市空间布局和美化视觉环境要求,从城市主要街道和重点地区入手,编制城市街景容貌规划(设计)和户外广告规划,规范对店牌店招和户外广告的设置;继续做好夜景照明的规划与实施,经济合理地做好城市夜景亮化工作。新建道路(区域)应规划预留一定量的公益广告泊位。
今年,省建设厅将下发城市管理示范(达标)路考核办法,对城市容貌管理工作实施分级考核;各地需围绕创建城市管理示范(达标)路,将规范店招店牌设置作为理顺容貌秩序、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推行道路的分级管理,进一步细化标准,按照示范路、达标路和一般道路三种类型进行分级与分类考核。同时,进一步整治城市河道卫生,规范施工工地围档设置和洗车场设置。
坚持科技支撑,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注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扩展性,尽可能对现有行政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并为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为城市内各行政区之间乃至市(县)与市(县)之间的系统联网留下接口。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多元性、全程性、综合性、可控性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框架。
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是在深化"城管创优"活动方面实现新突破。今年,省辖市继续加大对县(市)、区"城管创优"的工作指导,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因地制宜地在范围拓展、内容延伸上下功夫,出台镇容镇貌的管理规定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管创优"考核体系,使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在完善城镇垃圾收运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组织各地加强民办保洁组织建设,在解决好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垃圾收运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垃圾转运、处理设施的作用,把乡镇的生活垃圾纳入规范化、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生活垃圾中转站、处理场等环卫设施的城乡共享。根据农作物的自然特性,按照可回用和不可回用两大类,对镇村垃圾进行初分选,尽可能将农作物废料作为有机肥回用于农田,其他废弃物物进入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置。
三是在提高城乡管理队伍素质方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和执法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巩固和扩大保持先进性教育成果,全面加强行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按照省建设厅下发的执法队伍装备规范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健全完善队伍规范化管理机制,推进执法队伍装备标准化建设。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分批组织对所辖县(市)区、乡镇分管领导、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坚持规划引导,促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尚未完成环卫专业规划编制(修编)的县(市),结合当地的"十一五"垃圾处理设施规划,按照省建设厅下发的《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纲要》要求,补充城乡统筹处理垃圾等相关内容,尽快安排资金、落实规划编制单位和配合人员,全面启动环卫专业规划编制(修编)工作。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加强对垃圾处理场处理量、处理质量以及运营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制度。加强对垃圾的全过程管理,改变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各地可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分类收集方式,结合当地生活垃圾的成分特点,在做好分类收集基础上,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
坚持长效管理,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认真研究城市长效管理的工作理念,制订城市长效管理的发展目标,狠抓城市长效管理的措施落实。按照完善基础、美化景观、强化管理的要求,继续实施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和综合整治,在做好主、次干道两侧的容貌秩序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出入口、城郊结合部的容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拆违、拆旧、拆破等工作,并继续开展城市河道水面及岸坡的环境整治,加强绿化管理,努力营造出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突出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规范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取缔占道经营、整治城郊结合部环境等管理内容。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妥善处理好堵与疏、点与面的关系,把治标与治本、整治与巩固、管理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
会后,本刊记者分别走访了南京、扬州、张家港三市的城市管理部门负责人,他们畅谈了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想法。
南京市市容管理局局长张东毛:
2005年,我市城管系统以构建高位的城市管理指挥体系为组织基础,以迎接十运盛会和创建文明城市为有力抓手,以开展十项整治打造优良环境为重要载体,强化整治攻克顽症,打造亮点提升品位,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提高效能,圆满完成十运盛会的环境保障任务,成功夺取市容市貌金牌。尤其是在全力攻克城管难点顽症,在城管薄弱环节整改上有所突破。一是推进渣土专项整治,全面减少城市扬尘。通过"建设硬地冲洗设施、严格净车出场管理、落实门前保洁制度、美化工地围墙围挡、及时清理污染道路和强化违章行为查处",对渣土运输强化源头管理和严厉打击违章。实施渣土运输双限管理:即限时运输,每晚10时至次日凌晨5时为渣土运输时间,其余时段主城区禁止渣土车辆通行;限路段运输,城区主干道、部分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原则上禁止渣土车辆通行,建筑工地在主干道两侧的,就近驶入次干道和街巷通行。同时整合城管、城警、交警、环卫等各方面力量,形成有效的渣土管控网络。对违章行为严管重罚,提高违章作业成本,城市扬尘明显减少,城区重大渣土污染现象基本消失。二是实施广告专项整治,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按照"减量治乱、调整置换、出新提档、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新设置违规广告零目标管理,主城区禁止悬挂过街横幅、沿街条幅和楼体大型布幔广告,拆除城区各类未经许可、越权许可、超许可范围设置的违规广告1万余块近9万平方米。制定出台《南京市经营性户外广告有偿设置管理规定》,户外广告设置权公开拍卖顺利实施,户外广告管理进入良性轨道。三是开展"三乱"专项整治,攻克城市"牛皮癣"顽症。按照"清打并举、标本兼治、五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整治思路,采取追呼、停机、清除、疏导、打击等方法,一手抓清除治标,通过市场化运作,招标三家保洁公司负责清理主干道、重要路段的"牛皮癣",确保贴写的"三乱"24小时内清除;一手抓打击治本,开展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共破获制假贩假团伙17个,抓获涉案人员58名,收缴各类假证、票据100余种20万本,主次干道"三乱"现象基本杜绝。
扬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杭建强:
去年,我局的工作按照"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长效管理的要求,以城管创优为抓手,以行政执法为促进,创新思路,依法行政,加强市容环卫管理,城市人居环境愈加整洁秀美,城市现代化品味得到提升。我们创新城管执法理念,努力服务经济发展。随着扬州交通区位的改变,扬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显现,招商引资大跃进、经济实力大提高的态势趋强。如何适应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保障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寓执法于服务之中,诚信服务经济活动,诚信服务市民群众。在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中,充分运用整治、整顿、整齐、整理的手段,发挥城管行政执法的优势,用足用好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职能,以坚决有效的行政执法措施强势推进城市管理,对乱摆摊、乱张贴、乱设广告、乱倒渣土、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影响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如在曲江公园、古运河风光带、念泗路步行街、广陵工业园区综合整治中,当拆迁工作陷入对峙疆局的时候,我们充分发挥城管部门行政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违法建设的执法优势,以依法行政为前提,以拆违强势推动拆迁。文昌商业圈是扬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古城的窗口,长期以来,聚集了许多新疆籍烧烤和西藏族摆地摊人员,随意设摊,不服从管理,还扬言要对城管人员"捅刀子、放血",市民、商家反映强烈,在整治中我局采取了三告知(口头告知、书面告知责令整改、警示告知)一取缔的方法,先警之以法、晓之以理,分化疏导了一批,对不服从管理的摊主,组织120多名执法人员,在40名公安干警配合下,连续进行了4次集中整治,彻底取缔了占道经营,使这块人气旺盛、物华天宝的商业旺地秩序井然、亮化璀璨、整洁优美。为了增强"春风杨柳十里路"、"夜市仟灯照碧云"的效果,我们集中力量对市区文昌路、汶河路、大虹桥路、南通路、泰州路、四望亭路等22多条景观路和风光带进行街景美化、亮化整治,一个月就拆除大型户外广告、竖式灯箱及店牌1300余块,并完成重新统一设计安装。我们还注重发挥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城管进社区、服务千万家"和"大手拉小手、城管小卫士"等活动,以向沿街商店、市民发一封公开信、向企业送法上门开展服务等形式,向广大市民群众宣传《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容貌标准》、《扬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等城管法律法规,增强市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
张家港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黄亚平:
2005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的工作思路,瞄准新目标,落实新措施,深入开展城管创优活动。城市管理基本实现了"市区到乡镇、社区到村庄、绿地到河塘、主干道到次干道、大街到小巷"五个延伸覆盖,城乡人居、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突出城乡联动,不断优化城管机制。按照去年全省城管工作会议要求,我们深化拓展城乡统筹管理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全市城市管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不断丰富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内涵。一是完善城乡联动工作机制。按照全市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的思路和目标,着重加强了城乡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对已建立的城管委组成人员进行调整充实,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各镇镇长、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全部调整为市城管委成员,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焦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各镇、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职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城管工作层级管理,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管理职责、措施的落实。二是实施城管执法进社区。我市把社区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基础工程来抓,将城市管理的机制手段向街道、社区延伸。在市区4个街道建立了城管办公室,各派驻2名城管执法队员,在26个社区共配备68名城管协管员,在有条件的镇级社区配备了城管专职人员,制定了街道社区城管培训、管理、考核等制度,基本建立起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长效管理网络。三是建立各镇城管执法中队。围绕城乡管理、执法、标准一体化的要求,我市以点带面,在总结塘桥镇管中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市镇城管中队建设现场会,统筹推进全市各镇城管中队建设。到年底全市8个镇都建立了镇管执法中队,做到了办公设施、人员、经费、制度、管理五落实。四是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依据《江苏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容貌标准》,我市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与市区沿街门店、商场一一签订了"市容环卫责任区"责任书,并按照责任书内容的要求开展日常检查,督促业主做好了责任区内的市容环卫工作。各镇镇区也按照市区的要求同步推进。五是探索城管联勤机制。我市在实施城管相对集中行政执法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将规划、建设、环保、绿管、公安、交通、水利、工商、卫生、爱卫、文明办等部门城市管理的职能与城管行政执法职能相结合,统筹城市管理,主动协作,实行管理、执法、整治联动,有力推进了全市各镇相对集中行政执法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