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6-02-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在日前召开的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上,一些城市研究专家指出,城市化走过几年,眼下应该“回头看”做一些反思了。城市化绝不能搞成孤立的城市化,城市化必须要和农村的发展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城市化,是否只追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把城市自身做大、做美就行了?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指出,城市化不是为了单纯满足摄影师的愿望,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为归宿。而目前,不少城市只顾埋头自身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结果造成城市与周围农村的脱节,形成所谓的“灯下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穷的隐患。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则提出,在发达城市周边已经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贫困带”现象。他通过研究发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唐地区,赫然出现了一个农村“贫困带”,这个贫困带涉及了24个县,226万农村人口。在邻近的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成果”时,这个贫困带内的村民却依然缺乏顺畅的公路,医疗条件跟不上,教育的投入与多年前相比也毫无起色。刘维新指出,这个繁华城市和落后农村落差对比鲜明的贫困带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协调的突出表现。
他据此还提出了城市内部日渐形成的“二元结构”问题。由于城市的无限扩张和房地产的无序开发,侵占了农村大量的肥沃耕地,导致了数千万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拥入城市谋生。但是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命运如何呢?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却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由此导致了更深层次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的产生。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沿海地区农民工在二产从业人员中达57.6%,加工制造业达68%,建筑业达80%,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建造了愈来愈美丽的城市,但是他们却永远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城市的二元结构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裂带”问题,必须要引起执政者高度的重视。
沈立人研究员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依靠“三农”本身,现在看来,它还深深有赖于城市和工业的配合和支持。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城市化一度有过严重的迷失。一些城市决策者认为,只要有了城市化,就能变农村为城市,变农业为工业,变农民为市民,而排斥“三农”本身的发展和调整。甚至有的城市公开宣称要“消灭农民”,以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来消弭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极端的“城市化”,应当知迷途而当返了。
沈立人警告说,片面地强调城市化,其后果必然是使城市变得孤立起来,与周围的农村相对立,这在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都有深刻的教训。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繁华的背后是贫困,欢乐的氛围掩盖着穷人的痛楚的现象,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有条件通过城乡统筹来改变这个失衡。
会上不少专家形成共识:城市化的规划,不应当仅仅在城市的有限框架里做文章,而必须与包含农村的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违反了这个原则,就城市论城市,做大也只是空架子,做美也是花架子,都难以促进和保证城市的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