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对当前钢市几个问题的认识
【 信息发布时间:2005-12-1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热评:对当前钢市几个问题的认识
(发稿时间:2005-12-15 13:58:27 阅读次数:99) |
|
中钢协提出的第四季度减产5%的措施如果能得到有效落实,在当前钢市供大于求尚不严重的态势下,可以较为有力地缓解供给压力,这是当前稳定钢价的一个主要有利因素。目前,钢价经过大幅下跌,部分品种价格已跌近成本区,成本对钢价的支撑作用应逐步有所显现。国外钢价反弹回升,国内、外钢价价差扩大,虽不大可能再次强力拉动国内钢价上行,但或多或少有利于抑制钢材(坯)净进口进一步扩大。
目前钢市是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基本协调? 眼下,市场对钢市供求关系的看法分歧颇大。一种看法认为,钢市已经供大于求,且日趋严重;另一种看法认为,钢市供求关系总的来看是协调的,并未供大于求。
根据边际理论,对于一个供求平衡的市场,比如,一个供求平衡的苹果市场,多一个苹果则市场价格全线下跌;反之,少一个苹果则市场价格全线上涨。现在的钢市可能就多了一个“苹果”。为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钢铁企业提出了控制产量、第四季度一律减产5%以上的建议。限产保价是国外钢铁行业在应对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价格下滑的常用举措,也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钢材市场供求关系正处在重要的转折阶段。据权威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2001年我国钢缺口为2100万吨,2002年缺口为2400万吨,2003年缺口为3800万吨,2004年缺口下降到2000万吨。而今年将是我国钢市由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平衡、供大于求的重要一年。去年我国净进口钢材(坯)1287万吨,但仍供不应求,价格节节走高。今年1~10月,我国净出口钢材(坯)23万吨,但市场运行压力沉重。这表明,国内钢材市场总量已不像以前那样有巨大的缺口,即使在零净进口、甚至有净出口的情况下,也已难于平衡。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钢材资源供给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大。今年第一季度钢材供给同比增长9.79%,上半年同比增长15.73%,1~9月同比增长19.25%。但钢材消费增长是否也在同步加快、加大呢?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及主要消耗钢材产品的产量增长情况看,今年以来呈增长略有加速-增长平稳-增速减缓的态势。固定资产投资第一季度增长25.3%,上半年增长27.1%,1~9月增长27.7%。工业生产增加值第一季度增长16.2%,上半年增长16.4%,1~9月增长16.3%。主要消耗钢材工业品的钢材需求呈平稳增长态势。1~9月,工业锅炉产量增长3.5%,机床产量增长14.4%,汽车产量增长10%,洗衣机产量增长14.4%,电冰箱产量增长3.7%。供给增长超过需求增长,导致了供大于求。必须指出的是,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9.25%,并不代表钢材真实消费就增长19.25%,而是1~9月钢材生产量加净进口量同比增长19.25%。
几个月前笔者曾认为,当前钢材表观消费量越大,钢价下跌的可能性越大;现在不幸而言中。今年第一季度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9.79%,上半年增长15.73%,1~9月增长19.25%。随着表观消费量增幅逐季加大,钢价逐季走低,当务之急是通过限产、扩大出口、减少进口、降低净进口,把钢材表观消费量降下来,缓解钢市的供大于求,钢价才能企稳、反弹。可以断言,如果表观消费量继续增长,也就是说,不限产,产量继续大幅增长,净进口也继续增长,那么,钢价肯定会继续下跌。
国际钢价走高能否拉动国内钢价走高? 进入9月份以来,世界钢材市场价格出现了较有力度的反弹。9月末,CRU世界钢材价格指数反弹至136.7点,比8月末上涨12.6点,涨幅达10.15%。而9月末国内钢价综合指数为112.46点,比8月份下跌4.13点,跌幅达3.5%。国内外钢价指数差从8月末的7.51点,急剧扩大到9月末的24.24点。进入10月份后,国际市场钢价继续上扬,而中国钢市价格继续加速下跌。国内、外钢价指数差进一步扩大到35点,打破了前期国内、外钢价走向趋同的态势,而变得截然相反,日趋扩大。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有不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必然性。 首先一个原因应该说是国内、外钢市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1~9月,世界粗钢产量为8.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000万吨,增长6.3%。但如果扣除中国的钢产量,则减少500万吨。欧洲及美国、日本钢铁企业在钢材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后一直在减产。如目前钢材价格反弹最为强劲的美国,8月份钢产量同比下降8%,9月份钢材进口量同比下降39%,资源供给明显下降,供大于求矛盾得以扭转。而我国钢铁生产一直持续大幅增产,1~9月产钢量为2.55亿吨,同比增加15488万吨,增长27.4%,明显高于需求增长速度。虽然1~9月增产的5488万吨钢中有1752万吨通过加工出口专用钢材和扩大出口流向了国际市场,但钢市供给压力仍显沉重,而且有增无减。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被迫发出减产5%的呼吁。如这一提议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那么,钢价在短期内企稳反弹是大有希望的。如果我们能像美国8月份的钢铁生产那样,同比减产8%,比去年的产量还少,那么,钢价必定会大幅反弹。
第二个原因是我国钢材(坯)净进口压力重新加大。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钢材(坯)净出口成为钢价高位运行的重要支撑因素。去年12月份,钢材(坯)净出口高达167万吨,此后逐步下降。到今年7月份,持续10个月的净出口钢材终于又转变为净进口。7月份钢材(坯)净进口为7万吨,8月份净进口为53万吨,9月份净进口110万吨。这一变化也是打破市场平衡、导致钢价下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三个原因是国外钢铁工业新增生产能力甚少,而我国钢铁工业新增生产能力很多,今年约有7000万吨,明年可能还会有5000万~6000万吨。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特别是集中释放,肯定会超过需求的渐进式增长,打破已有平衡,造成供大于求,导致钢价下滑。
第四个原因是我国钢铁企业的利益约束和市场约束机制还不强,尚不能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及应对措施。国外钢铁企业集中度高,我国钢铁企业集中度偏低,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集中度不高,企业众多,参差不齐,确实不利于行业协调,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因素。我国板材生产集中度要明显高于长材生产集中度。中板前10名企业的中板产量占全国中板产量的68.23%,热连轧宽带钢前4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以上。但在这一轮钢价下跌中,中板和热轧板跌价最狠,跌幅达50%,甚至低于长材价格。相反,长材集中度不高,中小生产企业众多,但其价格下跌幅度要小于板材,目前又率先小幅反弹。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材新增生产能力少,且民营企业多,其市场机制、利益机制约束作用较强,对市场信号更能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反应。还有一个原因是,板材价格前期涨幅巨大,从市场规律看,有暴涨必有暴跌,甚至可能会有矫枉过正的暴跌。我国钢企集中度一直不高,但2003年至2005年第一季度钢价持续上涨。实践证明,钢企集中度不高,并不妨碍钢价上涨,不一定导致钢价下滑,还是供求关系在起主导作用。
国内、外钢价走势相反,是国内、外供求关系变化不同向造成的。两者能否相互影响,再度拉动中国钢市走强?笔者认为,价差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钢市的稳定,但其作用不可估计过高。国际钢价的反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外钢企实行了较有力的限产,其次是废钢价格上涨的推动,而需求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反弹,基础并不牢固,不可能大量吸收中国钢材(坯)出口,从而拉动中国钢价向上运行。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取消钢锭、钢坯出口退税政策,降低钢材出口退税率,使钢材(坯)出口成本加大。因此,价差虽扩大,但转化为强力拉动进出口的可能性并不大,很难成为钢价走高的强力拉动因素。
认真分析心理预期对钢材市场的影响 钢市供求关系是影响钢市价格走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心理预期对市场价格短期走势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供求关系出现较大变化时,我们对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要进行认真分析,尽量减少其消极作用。
市场心理预期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市场心理预期,但要防止出现过激反应。当市场供求关系日益趋紧时,价格不断上涨,市场心理预期往往会看多,也会做多;相反,当市场逐步出现供大于求时,市场心理往往会转向看空,操作上也会“做空”。这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市场心理预期有时会对市场变化做出过激的反应,如去年4、5月份钢价大幅下跌就是如此,对此,需加以注意和防范。不久前中钢协召开稳定钢材市场座谈会后,钢市立即出现一些企稳反弹迹象。这说明,市场心理预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当出现利好时,市场能够清醒地认识并做出一定反应。
市场预期既助跌也助涨,在一定条件下既可放大市场的供不应求,也可放大市场的供大于求。市场预期钢价看涨,用户愿意多存货,经销商也会多进货,市场购买需求被放大,当市场需求大于真实需求时,就会推动钢价上涨。从2003年到今年3月份钢价一路上涨,这里面有供不应求的市场基础,也有市场心理预期的作用,钢价在上涨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泡沫,这时会增加行业盈利,同时也会带来种种隐患。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钢价看跌,用户变为尽可能减少库存,经销商也不敢多进货,市场购买需求减少,特别是在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的过程中,从高库存向低库存、从做多转向做空时,会产生一定的助跌作用,这时对市场的杀伤力就比较大。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及时向市场发布准确、及时的权威性信息,使人们认识到心理预期具有的放大效应,特别是消除投机行为,把市场供求关系尽可能真实地体现出来。
市场心理预期往往作用于流通领域。也就是主要影响中间需求而非终端需求。如市场供大于求,普遍看空,甚至严重看空,用户最多是用多少、买多少,零库存,但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工业生产仍保持着相应增长。也就是说,减少的是库存和中间购买需求,最终需求并没有减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挤出了泡沫。如果供给小于真实需求,在消化了库存后,价格还会上涨;如果供给大于真实需求,那么,尽管用户和流通商库存很低,价格还是会下跌。
中钢协提出的第四季度减产5%的措施如果能得到有效落实,在当前钢市供大于求尚不严重的态势下,可以较为有力地缓解供给压力,这是当前稳定钢价的一个主要有利因素。目前,钢价经过大幅下跌,部分品种价格已跌近成本区,成本对钢价的支撑作用应逐步有所显现。国外钢价反弹回升,国内、外钢价价差扩大,虽不大可能再次强力拉动国内钢价上行,但或多或少有利于抑制钢材(坯)净进口进一步扩大。
从以上几点看,钢价短期下跌空间已不大,不排除有小幅反弹的可能,但要恢复到所谓理想价位,则是很难的。减产5%目前主要是通过安排检修等措施来实现的,一旦检修完毕还会重新投产。再一个是,不但今年有大量新增钢铁产能投产,明年还有5000万吨新增产能投产,暂时的减产恐怕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产能大量增加带来的供给压力。而且企业不分先进落后,一律减产5%,不利于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不利于行业的调整升级。这一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淘汰落后、加快联合重组等战略措施,方能有效应对。另外,就是进一步大规模扩大出口,当然对这一过程中的难度也应给予足够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