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5-11-3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刘月月 中国的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的搬迁之一。据有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1998年的33.35%,在20年间,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1998年到2004年,全国的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了13亿,在此期间,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2675亿,年均增加2112万人,城镇化率从33.35%提高到41.8%。 在2005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指出,这在人类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三大原因推进城镇化进入加速期 谢伏瞻分析,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重要原因有三。第一,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促进了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吸引了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集中,低成本要素保证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化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创造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第二,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城乡居民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和流动的自由,这在以前应该说障碍是比较多的。这就为劳动力从乡村流入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提供了体制保证。第三,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建设投资,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增强了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应该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哪里的经济活力强,哪里的城镇化进程就比较快。从80年代以来的珠三角城镇化的发展,到90年代以来的长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向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到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快的地方,它的城镇化进程也比较快。 不能以牺牲农民权益为代价 谢伏瞻指出,应该说未来的15年仍然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很重要的阶段。如果按照平均一年提高城镇化率1个百分点的话,从现在到2020年,城镇化的水平要达到58%左右。如果按照2020年总人口14.7亿来计算的话,届时城市人口就是8.4亿,农村人口6.3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从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整个城市的管理和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都会提出若干新的要求。在城镇化过程当中会加快与“三农”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把农民转移到城市,同时在城镇化过程当中,也会加快“三农”之间一些矛盾出现。 谢伏瞻指出,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必须一方面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依法保护农民的利益及合法权益。对农民的征地要给予足够补偿,而且要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比如江苏、浙江某些地方,在征地的同时,钱不是统统都给农民,而是把这些钱一方面投入社会保障,一方面创办新的企业,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样一方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和农民的生计等问题。另外,在城镇化进程当中还要保护基本农田。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吃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保证能够基本维持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有计划,不能够为了城镇化而牺牲农业,牺牲农民的利益。 不能忽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谢伏瞻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当中,一个伟大的创举就是鼓励人口流动,鼓励农民进入城市的过程当中,还保持了农村土地自留的问题,这就为农民进城提供了一个保护伞,一旦在城市失业以后,回到农村以后还有一碗饭吃。但是也要避免农民无序流动,盲目进城。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在城镇化进程当中,确实存在着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对于城市就业所增加的压力。过去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吸纳120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近年来,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上能吸纳100万人的城镇就业。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吸纳城市就业的能力相应来说在下降。 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如何引导?怎样解决农民进城以后的就业问题,怎么样扩大城市的就业,这无疑也是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可能长期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农民进入城市以后的教育,如何为他们提供教育机会?现在在城市的很多地方,农民工进城以后,孩子上学要缴赞助费。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如何为这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新市民,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适合他们收入水平的医疗保障或者医疗服务。还有就是住房问题。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女性,进城打工以后,年龄到了就回去结婚了,家在农村,人在城市,这样就变成一种不稳定的状况。怎么解决这种不稳定的状况?当大批的人进入城市以后,怎么样为他们提供住房的需求?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困难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城市房价的上涨非常快。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探索,以保证在城市进程当中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当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谢伏瞻说,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应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缓解这些矛盾,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切实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但是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不能够拔苗助长。特别是要保证农村人口,引导他们有序地转移。另一方面,要保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城镇化发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城市承载能力,有序地、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谢伏瞻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可能很难是一个模式。国家这么大,各地发展水平差别也大,主要还是应因地制宜来推进城镇化进程。 对于有条件的地方,一方面继续重视发展城市带,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胶东、辽东这些地方,包括长江上游的城市带、长江中游的城市带等等,要加快这些城市带的发展,发挥特大城市、大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发展有特色的中小城市。在很多发达国家,一些中小城市非常有特色,中国有很多地方,比如曲阜,它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城市,如果在那里搞一些非常现代化的东西,跟城市的整体风格非常不相适应。所以要根据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现有的基础,发展有特色的中小城市。还有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小城镇。尤其是西部地广人稀的地区,重点可能就是发展县城。所以,各个地方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2005年11月14日《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