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5-11-3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李兆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对农村投入力度的加大,目前,义乌全市所有农村实现通村道路硬面化;公交网络覆盖了97.5%的乡村;所有农村生活垃圾已实现由市环卫处统一清运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全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8.6万名失地农民全部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46万名农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农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连续1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抽样调查显示,老百姓主观满意程度较高。 公共财政把阳光洒向农村 “公共财政要把阳光洒向农村。从2003年开始,义乌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比例基本持平,今年市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比例已经超过城市,达到16.3亿元以上。”中共金华市委副书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告诉记者。这些钱主要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医院、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等。除此之外,市政府还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各镇、街道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专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实施新社区建设和村庄整治的村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补助。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农村的同时,各项配套政策同步完善。制定加快城乡一体化行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完善旧村改造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修订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具体办法,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农村房产抵押信贷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等有关配套政策,城乡一体化行动步伐进一步加快。 推进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忽视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出路主要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义乌市委《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还专门印发了《义乌市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据粗略统计,2005年,共有蔬菜特产种植、畜禽饲养、生态能源治理建设、林业花木生产、水产养殖、生态农业建设、农业企业发展和科技兴农、外埠基地发展、新农机装备、农业品牌战略、农业保险等十几个补助大项,年度资金总额近3000万元。 就业培训把文明带给农民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全面推进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全面推进农民市民化,义乌市采取了扩大就业空间、统筹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等多种办法。 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进入工业园区发展小商品加工业,引导有劳动技能的农民到企业务工,鼓励农民进城经商或在第三产业就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标准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面向城乡的、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注重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衔接和统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大力实施人的现代化工程,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现代科学文化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市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城乡居民树立规则意识、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崇尚文明、告别陋习”的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强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陶冶群众道德情操,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楼国华告诉记者,他们经常组织电脑、网络技术、世贸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农民自愿报名参加,学费全部由政府买单,每期培训2200人,目前已有数万人接受了培训。“我们现在有500个灯光球场,900个健身场所,1000多农业企业运动服务队。我们要演戏的话,都是街道演,农民艺术家、街道文化家、学校艺术家、外来建设者等。文化氛围也很好。”楼国华说。 他同时强调:“对农村,一方面要在物质上给予补助,使农村能够真正城市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修养、自身素质也要提高,文化生活也要和城市一样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2005年11月14日《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