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5-11-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杨洪海 蔡雨亭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近期召开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以推动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及时反映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方面的重要部署和主要思路以及江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和谐建设在江苏”系列报道,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借鉴。 城乡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构建和谐社会是城乡建设追求的最终目标。近日,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游接受记者专访,简要介绍了江苏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主法治,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建设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行动计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四年来,江苏城镇化水平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4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8.18%%,但资源环境的制约也愈加显现,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这些方面,建设系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是要加强城区水体的综合整治,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江苏各城市在改善水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努力疏浚水系、改善水质、营造水景。要实现系统的治理,应当编制好水环境治理规划,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搞好管网配套;推进清淤引水工程,加强水体和滨水地区的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二是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为老百姓提供一个绿色家园。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不仅要注重绿化的数量,更要强调绿化的质量,注重乔灌花草的有机结合,科学配置,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做好路边、河边和山体的绿化工作,努力创造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三要围绕生态和节能,大力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提升城乡建设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生态建设和建筑节能的科技攻关,力争在建筑节能、水处理、建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科技进步有较大进展。在提供健康舒适住宅的同时做到节能省地,实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进人与人的和谐 城乡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研究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公众利益与群众具体利益等重大问题,通过建设活动和建设成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要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引导调控的能力,积极引导集聚化的城镇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宜居的城乡环境。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卫生设施、体育场馆等的配套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住区、组团的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人们公共交流的需求,增进邻里关系、社区关系的和谐。 二要不断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特别要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居者有其屋”。 三要不断提高对市政公用市场的监管能力。要把市政公用行业改革与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法律、法规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服务体系配套,提高城市运转效率。 坚持民主法治,努力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和谐 建设系统与民生密切相关,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做到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 要关注民生,解决好城镇房屋拆迁问题。从目前的信访统计数据来看,拆迁新政实施后,因拆迁而上访的数量仅为总上访数量的2%~3%,这表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下一步,要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解决遗留的拆迁上访问题。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做好政府拖欠工程款的清欠工作。要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工程担保制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农民工权益告知制度和完善工程结算等五项制度,建立防止农民工工资新生拖欠的长效机制。贯彻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加强监督制约,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推动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随着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城带乡、反哺农村的部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念,稳步推进城乡互动,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高质量编制镇村布局规划。科学合理确定镇村规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点散乱的现状,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描绘蓝图。二是大力推进“三集中”建设。将新建工业布局到镇以上工业区。抓住农民自建房、移民迁建和项目建设等机遇,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确保将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积极引导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三是推动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建设。继续完善区域供水、流域污水治理、城际轨道交通、城乡垃圾处理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同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辐射。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 2005年11月22日《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