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007年:记录共和国五个亥年新春
【 信息发布时间:2007-02-2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春节是最神圣的民俗游戏”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听到这首经久传唱的过年歌谣飘来,很多人的心头都会涌起儿时的过年画面。
年,又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广的文化渊源。中国社会上至达官阔绅,下至平民百姓,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几乎一样。
《红楼梦》里这样描述贾府过年的盛大情景:进入腊月,即着手置办年货,“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爆竹起火”,“焕然一新”。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全家老小,祭拜宗祠祖先;再就是小辈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走亲访友,看戏赏灯……而穷得叮当响的《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过年的时候也要准备二斤面粉包一顿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给喜儿“扎起来”。
“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爷爷要顶新毡帽,老奶奶要块大年糕。”相比过去岁月里浓浓的过年记忆和逐渐兴盛的西洋节日,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些民俗学家发出“我们今天还会过年吗”的忧虑。
年味越来越淡,很多人都有这种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一种民族记忆的淡忘。看着年前忙着置办年货的人们,或者在年根底下,涌动在车站、机场赶在大年三十回家团聚的人流……也许正如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冯骥才说的:“年的情结根深蒂固,是我们自己把年淡化了。建设年文化,是一个太大的、又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
“春节是最神圣的民俗游戏,特别是通过节日的种种礼仪,灌输和传递着中华民族尊重自然、和谐中庸的传统理念和文化。”一位民俗学家在去年发起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道。
今天是2007年春节长假过后的第一天,我们聚焦2007年、1995年、1983年、1971年、1959年五个亥年春节,试图通过回顾历史的碎片和印痕,勾起人们渐已淡然的春节记忆,让鞭炮、春联、年画、红烛、唐装以及年糕、点心等春节传统符号和过年的文化元素慢慢复苏……
唤起我们过年的记忆
———1959-2007:记录共和国五个亥年新春
上世纪50年代的春节,北京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己亥年春节(1959年2月8日)
【最深的春节印象】
1959年是农村实现公社化后的第一个春节,农村比以往更早地呈现出一片热闹的节日景象:“村村敲锣鼓,到处是歌声”。
工厂车间组织工友们利用生产空隙赶排旱船、龙灯、高跷等生动活泼的传统节目,许多工厂还交换节目演出;单位发春联、发电影票、组织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过一个集体性的春节”是这个春节最深的印象。
【年货】1959年2月2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当年春节供应年货的情形:“火车站上,运来的是过节物品和日用百货,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汽车、马车、三轮车就一起突击搬运……周口店的100万公斤柿子就该起运了,只因为天气比较暖和,柿子稀软,不便装车。腊八这一天,冷天终于盼到了,北京的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十四五摄氏度,柿子冻了。这一下乐坏了汽车司机。”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副食店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当街卖。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冻得像棍子一样的带鱼是北方城市里的抢手年货,宽裕的人家买大一点、宽一点的带鱼,紧巴的人家就买小一点、窄一点的带鱼。
【年俗文化】进入腊月,普通人家照例家家买“历书”,这也是中国人过年的老传统。历书封面是彩色的年画,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寿星老”等,内容多为春联、节气歌、饮食卫生、急救常识、婚嫁育儿经。
“二十四,扫房子。”这样的旧俗还在延续,只不过换成了“讲卫生,迎新春”。年前,全国各地开展了一次以消除疾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家家户户也是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浙江日报》还刊登了一副漫画:题为“赶走瘟神,留下肥料,春节快到,突击打扫”。
北京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陶然亭等公园里熙熙攘攘,免费开放三天使人们游兴大发。天安门城楼上挂上了大红宫灯,王府井大街商店的橱窗里到处可以看到“春节快乐”的条幅,传统的集市厂甸这一年分外热闹,有风筝、糖葫芦、花灯等各色摊位,有曲艺和杂技表演,有北京传统小吃,还增加了群众诗画展览。
老舍在2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快板《春天来了》,“报报报,春来到,四面八方放花炮,真热闹,文艺节目有唱又有跳。过春节,道新喜,齐说今年一定了不起!庆祝建国十周年,鼓足干劲,好在国庆去献礼!”
一位工厂师傅的春节假期规划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过年的景象:初一看电影,初二,在家接待徒弟上门拜年,初三逛公园。
【拜年方式】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亲戚朋友之间拜年,提着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新年画,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小辈见了长辈口呼“拜年”一声而已,不必像过去“三跪九叩”;小辈代表长辈去亲戚家拜年也不像以往,须把合家大小的名字一一报出,然后代表一家大小磕头。
【流行春联】“干劲冲天建祖国,红旗如画舞东风”,“人人争做多面手,个个都学万能人”
【春节银幕】北京街头,彩饰一新的大幅电影、戏剧海报格外醒目,40多个电影院、剧场、工人俱乐部已经排定了春节上演节目,从初一到初五,有1300多场演出。京剧舞台上,处处可以看到大师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张君秋的身影,欣赏到他们的经典剧目。新排练的表现钢铁工人生活的《百炼成钢》话剧,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喜欢听音乐的人们还可以欣赏到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和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以及歌剧《茶花女》、《刘胡兰》、《草原之歌》。
在上海,为了使更多人看到电影,120多个电影放映队,深入车间、农村、里弄放映。辛亥年春节(1971年1月27日)
【最深的春节印象】
这一年的春节口号是“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
“不回城市过春节,留在农村干革命”是当时的流行语。城市里通知各家年夜不准放爆竹,以防止阶级敌人乘机破坏……但午夜时分,仍然有鞭炮劈劈啪啪爆响。
严肃的政治气氛并没有完全湮灭过年的乐趣。初一早上,穿着新衣服的小孩子们,踩着爆竹屑,比比谁口袋里的花生、糖果最多;小子们围在一个墙脚或一块石头旁边,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
春节前洗澡、理发的人排起了长队。上海一家浴室的煤供应不上,向运输公司求援,劳累了一天的运输工人,立即开车出发。浴室所在地马路狭窄,运输工人耳边响起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把煤一筐筐抬到了浴室。
【年货】肉、鱼、蛋、糖、奶粉种类、数量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种鲜菜、糕点、干鲜果品供应比较充足。北京市民春节还可以吃到新鲜的西红柿。几挂鞭炮、一把鸡毛掸子、暖水瓶、一些窗纸都是老百姓必买的。北京百货大楼里的手表展销专柜也是老百姓爱看的地方;拥有一台缝纫机、一辆自行车也是那个时候很多家庭的梦想。
【年俗文化】人们大都穿的还是蓝色工作服或绿色军装。过年的一些老习俗在“移风易俗”中慢慢消失了,传统的庙会在很多地方也停办了。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是那一年的春节文化娱乐主题,刚刚拍摄完成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彩色影片从春节这一天起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
【拜年方式】写信、拍电报是远距离拜年的常见方式;朋友、同学之间拜年,见面说的最多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外工作的子女给父母拜年,时兴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过年好”。
【流行春联】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多数是由家人自写或邻居代写,裁好梅红纸,研好黑墨水,拿起毛笔,一幅春联就写好了。1971年最常见的春联是:“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癸亥年春节(1983年2月13日)
【最深的春节印象】
全国人民看春节联欢晚会、猜灯谜,品味着改革开放后生活刚刚丰富起来的过年滋味,被称为“新年俗现象”
【年货】春节所在的二月份,城镇居民每人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四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两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
年货丰富了,巧克力、话梅糖、动物饼干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电视机、收音机等大件年货,在春节前后也大批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时尚风。
【年俗文化】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从此成为除夕之夜的一道盛宴。
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成了一种独特的过年方式、一种“新年俗”。
从这一年开始,春节前抢购黑白或彩色电视机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过年的一大景观,商店一度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
有媒体这样描述当年的情景:“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
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学英语”的潮流开始热起来。
【拜年方式】癸亥年新春是在改革开放中到来的。恭喜发财改成了“发才”,一些目光敏锐的企业在报纸上开始打出了“春节好”“向全国人民恭贺春节”的广告。
作为拜年的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问津者日少,明信片、贺年片、挂历开始流行起来。电话拜年对一般百姓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流行春联】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渴望用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春联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壮丽河山迎晓日,文明歌舞沐春风”;“两个文明春风万里开新局,四项原则红日千山举大旗”。
【新春银幕】流行的电影是《人到中年》、《心灵深处》、《陈奂生上城》、《春晖》、《布谷催春》和《飞来的女婿》。乙亥年春节(1995年1月31日)
【最深的春节印象】
这一年的鞭炮烟花声最稀疏,大部分城市开始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铁路春运票价上浮从广东省扩大到上海、北京、成都、郑州等7个铁路局;时尚的年轻人开始盘算“春节旅游计划”,先富裕起来的家庭有了买车的打算……这一年的春节散发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味道。
【年货】在置办年货的名单里,最受欢迎的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以及生肖吉祥物;还有一样不可缺少的小东西“欢乐球”,它是“禁放”之后春节欢乐产品的主唱。商店里每天都会开门,人们不用把正月吃的东西一口气全买齐,置办食物不再是这个春节的主题。一项调查统计中发现: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花费的1/5,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钱用在了交友和娱乐上。
先富起来的一些家庭眼光盯在了汽车上。作为进入家庭的轿车,“捷达”开始走进普通家庭,春节前夕一改滞销的状况,仅春节前一个月就销售了1337辆。缅甸政府还订购了300辆,作为政府部长用车。
【年俗文化】上亿只欢乐球在这个春节爆响;商店里最常见到的是“春节大酬宾”的“促销让利活动”;福利彩票开始在全国各地风行,庙会门口最热闹的就是“抓彩票中大奖”。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北京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饺子了,速冻饺子出现了断货现象,就连做饺子皮也成了“新兴产业”,一个小商贩春节期间能卖出去三四十斤饺子皮。
春节前夕,北京市提倡各单位、各家庭写春联、贴春联;除夕之夜,南京百姓撞响鼓楼太平钟声,夫子庙7万彩灯争奇斗巧;秧歌庆春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
贺岁片还没有登场,卡拉OK成为年轻人的最爱,有的家庭买了组合音响,在家里唱;有的家庭到OK厅放声歌唱。尽管还没有实行“七天长假”,但春节那几天,在海口,卡拉OK唱盘、影碟的生意特别好,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就要唱歌。
如果前几年的年三十,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还是新鲜事,这一年外出旅游过年的人群开始增多,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也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1996年,7天的长假将春节从旅游的淡季变为“黄金周”。
【拜年方式】最流行的是电话拜年。1983年,大多数人往北京打电话需要到电话局,挂一个长途电话还需要等几十分钟。但到1995年,1/5的北京人就可以在家里打长途电话拜年。中国最早有电话的城市———上海,本年电话发展到133万门,其中私人电话90万门,除夕夜11点45分到大年初一0点15分,上海的拜年电话多达54万次。除了电话拜年,“留言拜年”也是最时髦的方式,此起彼伏的BP机蜂鸣声在这个春节也是响成一片……
上海拜年仍以蛋糕为主要礼品,初一销售量达数十万个。麦淇凌蛋糕全面退位,取而代之的是价格适中的鲜奶蛋糕。在一些地方,送鲜花拜年也悄然兴起。
【新春银幕】国外大片强势进入。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和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正传》引人注目。丁亥年春节(2007年2月18日)
【最深的春节印象】
今年是“春节”被列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出现了一阵“回归过年传统”热。全国10多家媒体相继呼吁,将除夕列入法定假日。
【年货】大街小巷到处拥挤着置办年货的人们,就连熟人间的问候也变成了“年货办齐了没有?”在回归传统的呼声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一些传统年货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放压岁钱的红包图案精美吉祥,灯笼、辣椒、杨柳青年画、春联……个个成了抢手货;逛花卉市场,买盆绿植或鲜花,也在人们列出的年货单上;很多城市纷纷将“禁放”改“限放”了,指定的烟花鞭炮销售点随处可见。买一身“唐装”“汉服”过新年,也成时尚。
【年俗文化】除夕之夜,北京限时封路111条,专门供放烟花爆竹。“回家团圆”和“出去旅游”依然是春节的两个主流。随着收入的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走出国门,把春节过到了东京、巴黎、伦敦、悉尼……
春节期间,除了传统庙会,各地的文化舞台精彩纷呈,吸引着人们走进剧场,欣赏传统戏剧、新春交响乐……
【拜年方式】“想一年念一年缘分呐,收一条发一条谢谢啦,过一天美一天自足吧,走两步是两步开心吧,苍天呀大地呀让我的朋友天天快乐吧,拐啦,拐啦,到2007啦。”———发送祝福短信是最流行的拜年方式。北京10多家媒体还组织开展了“2007新春祝福短信评选”活动,选出了10条最受欢迎的短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QQ、MSN等通讯软件进行网络视频拜年,也迅速获得年轻人的喜欢。
一边是E时代最时尚的拜年方式,一边是传统的回归,有的学校提倡学生回家过年时给父母“鞠躬磕头”,重新恢复传统礼仪。
【流行春联】“平安”成为春联上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
【春节银幕】春节是大片密集公映的黄金期,贺岁片、大片使出浑身解数,角逐这个“黄金市场”。(本报记者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