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4-11-23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与工程造价市场化运作的逐步实现
□ 赵乐宁
内容提要: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发实施,对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现实意义及对量价分离的认识,促进企业定额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关联进行分析,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定额的成长是工程造价市场化运作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 推行 清单 计价 造价 市场化 运作
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发实施,对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工程造价管理及其计价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契机的造价管理新一轮改革,正在加快工程造价市场运作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的以工程造价为核心内容的招投标竞争制度,标志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依靠政府定额计价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各级造价管理部门已从单纯的定额管理逐步转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管理,充分运用价值规律进行改革创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客观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计价依据、计价规则、计价方法,最大限度满足和指导工程建设承发包计价的需要,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新路。
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现实意义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招标人按照《计价规范》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的工程数量清单,由投标人为完成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依据清单及《计价规范》要求的计价格式实行企业自主填报价格,它包括了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税金,经评审合理价格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1、淡化了原有定额的计价作用,增长了企业自主报价的动力。作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核心内容的造价控制与确定,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期实行的依靠政府预算定额计价出现了一些弊端。量价合一的定额计价表现形式,使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难以发挥,标底编制与企业报价的思路都在围系定额的摸式计价,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之后,原有的定额及其计价模式已不复存在,用综合单价这一特定的表现形式,充分调动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积极性,加强管理、开源节流、防范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以合理低价适合企业特点参与投标、评标价格竞争机制,还原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本来的面目,同时也向国际惯例的接轨迈出了重要步伐。2、减化了政府直接干预,适应了市场竞争机制需要。传统的计价摸式采用指令性定额的计价方法,使企业报价和招标人的标底都在同一定额、同一取费标准,参与投标的各方都在依照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大家都以标底价作为报价的基准点,有些企业不顾自身实力,不惜一切代价打探标底,或者向标底靠近,围着建设方的要求在下浮率方面转圈,有的拍着脑袋报价。在不得低于成本无量化衡量的情况下,致使建筑产品价格无序竞争,脱离成本实际价格越来越低,已经相互影响以合理报价进行竞争的其它投标人利益。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规定的,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生产成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就不能全部出售价格得到补偿。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预付资本价值就会消失。”可见,只有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成本,或者有利可图,否则工程建设承发包交易亏本引发的结果意味着什么?由投标人提供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政府不再指令性规定执行某种定额计价,由招标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编制综合单价,使优价中标,同时也克服了原有定额计价的不足,减化了投标人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使所有参与工程投标者都能在一个起跑线上统一量、竞争价,避免投标方因为预算人员的技术失误导致废标的产生,同时也简化了编标、投标、结算审核单位之间对同一项目图纸的重复劳动,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也避免招标过程中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以及规范工程款的支付结算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3、弱化了标底作用,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我们知道在实行工程招标制度以来,标底一直是处在一个比较神密的位置上,能否掌握和接近标底是投标人关心的事情。泄露标底、打探标底、串通标底成了搅乱招投标市场一大因素。因此,实行有标底招标还是无标底招标的纷争也就浮到水面上来,建议取消标底,实行无标底招标的城市逐渐多了起来,各地主管部门、学者、报刊传媒也加入了讨论对话的行列,至少说有标底招标存在的负作用是明显的。其一,因为原有标底编制不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完全按定额依葫芦画瓢,它脱离了市场价植规律。其二,原有标底的编制脱离实际,有的地方仍在沿袭使用90年代初的定额编制标底计价,其三,原有标底编制没有一个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和相对公正的游戏规则提供投标人,因此编制标底的招标文件有关条款也就成了各自表述的理由。在很难把握和衡量个别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了标底作用的黯然失色。个别地方、个别项目甚至出现了低于标底30%—40%也能中标的情况,而且也不一定都会“低于成本”,因此,实行无标底招标就顺理成章。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后,工程计价规则作到了四个统一,统一项目编码、统一项目名称、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以保证工程量计价方式全国统一和通用,我们走出省门乃至走出国门,就可以不受地域、区域的影响,根据自身实力快速准确地投标报价,参与市场竞争。招投标过程中要不要设定标底的讨论也就画上了句号,如果要设标底,那就是提供给业主自己分析和参考,由集合竞价产生的评标标底取代了原有标底设定的内涵。企业的主要精力就放在自身量体裁衣方面,因为中标的综合单价在一般情况下也就等同于合同价,也等同于结算价,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报价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清单计价实现了量价分离
量价分离是工程造价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搞清楚量价分离的计价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当前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的重要保证。在《计价规范》出台以前,我们在量价分离的认识上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认为在现行的定额中取消量价合一的表现形式,取消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单价、合价(基价),即是定额的消耗量和它的单价分离。还有的人认为在现行的定额中只要有单价、合价的出现就是走老路,不能算是量价分离,定额中出现价格就阻碍了企业的自主报价,把定额界定有没有价作为衡量定额改革的标志。这是对造价改革量价分离的一种偏激认识和误解,或者说是对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改革深层次意义理解还不够。我们认为量价分离是指工程量计价方式的一种变革,定额的消耗量与价格不是在定额结构表现形式中的分离,而应体现在承发包和工程计价实施过程中的分离。简单地说我们过去投标报价是在量价合一的基础上,偏重于看总价,投标人的各分部项、各子目工程量不统一,各子目单价也不统一,只看总价高或低,其中有工程量的差异,也有单价的差异,这就直接影响到工程变更后而引发的工程结算矛盾。在借鉴国际通行惯例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基础上,当招标人给出一个统一的工程量清单之后,使投标人在工程量的统一起跑线上,企业根据自身素质,自主投报单价,不必各自再用图纸计算工程量,当工程结算时调量(工程量)不调价(单价),为工程施工过程和工程结算的造价控制提供了保证作用,同时也大大减少重复计算工程量和结算过程中的扯皮现象,这可能是量价分离的初衷,而不是定额中的消耗量和单价的分离。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贯彻建设部颁发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有必要搞清楚这一变革的内涵。
企业定额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关联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程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工程预算定额在各个经济建设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建筑产品的定价方式发生了重要变革,就是通过招投标竞价方式由企业自主报价确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定额归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搞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需要利用定额,只不过定额的表现形态和操作方法伴随着工程建设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当前《计价规范》正在各地组织实施,一个重要的题目就是要促进企业定额健康成长,企业定额直接制约着清单计价市场化运作能否成功的关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制定的,产生一个规定计量单位工程合格产品所需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社会平均消耗量,各级政府及造价管理部门制定的定额属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就是提供一个社会平均参考价值,面广量大的投标人既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要考虑市场竞争的程度,还要分析投标工程的整体特点,按照工程的类别、施工条件等确定投标的策略,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定额,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寻求较为合理的报价。
既然建筑产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企业定额为何迟迟出不来,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定额带有政府的强制性、指令性的浓厚色彩,参与建设各方对政府现行指导性定额有很强的依赖性,(2)中介咨询市场发展缓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还没有完全走向管理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氛围之中,仍停留在一般事务范围,没有形成一套公司、企业自己的定额,(3)政府投资仍占较大比重,现行定额还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在政府定额客观存在指导性的情况下,完全过渡到自主报价企业一时还不适应。(4)工程管理机制、投资信用机制、工程担保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惯例的要求,工程管理还停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管理模式层面上。(5)尽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建设监理、设计勘测、开发企业脱钩改制不断加快,承发包交易的定价管理方式仍维系在政府定额管理框架内。(6)施工承包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僧多粥少,企业要生存下去,过多的精力是在找米下锅,粗放型的经营管理直接导致把企业定额丢置一边去应付市场。(7)过度竞争,使低于成本承包工程现象时有发生,科学量化的投标项目成本评价机制尚未形成。(8)为防止投标人低于成本中标,要不要设立中标价格的最低限制标准,在管理层面上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有不同争论,打破过分注重流于形式上的招标评标机制尚有疑虑。(9)建设资金不足、垫资承包、拖欠工程款严重、市场不规范、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已经影响到合理的工程造价和优化资源配置生产要素功能的发挥。上述几点足以证明,企业定额产生必须在一个宽松、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否则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定额始终在摇篮的襁褓之中,不是呼之欲出,而是呼而难出。因此作为工程管理的各个部门都要积极为企业定额出台创造条件,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为市场减压,大力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共同创造宽松的竞争环境,不能把企业定额简单看成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实际上企业定额能否出台事关各个管理层面。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减少环节、多为市场提供积极有效服务是推进企业定额成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