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4-09-01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工程建设需要定额
在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的用工用料数量标准对生产消耗进行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就是定额产生的根本原因。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定额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延续至今。当前,在国际上存在两种定额管理模式:在英美模式中,定额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制定发布,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制定的《建筑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在美国是由造价咨询公司发布《工程新闻纪录》;另外,美国的地方政府也自行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供政府投资工程使用,如华盛顿综合开发局制定的《小时人工单价》、《人工材料单价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发行的《建设成本指南》。在日本模式中,政府统一发布定额标准,如建设省制定发布《建筑工事积算基准》、《建筑工程标准定额》、《建筑工程量计算基准》等定额标准。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定额至今仍然作为确定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其管理上的区别仅限于制定和发布的机构不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指令性定额管理模式,把定额简单的视为一种行政规定。在当时物料资源短缺,计划调配,价格固定的形式下,这种指令性的定额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竞争,就是优胜劣汰。在这样一个机制下,原有的定额管理模式是不适应的,必须进行改革。
(一)走出定额改革的误区
定额改革不是废弃,而在于管理的完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定额作用的重新认识。
1、定额不等于定价
定额有两个属性,一个是消耗数量标准的衡量、对比属性,这是定额的主导属性;一个是支付或收取工程款的依据属性,这是定额的次要属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定额中的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量逐一配上固定的市场单价,工程建设实行政府定价。但是这种制度的长期推行,致使定额主次属性发生错位, "定额就是定价,定额就是行政规定",这些不准确的概念造成了对定额作用的误解。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使用过去"量价合一"的定额为工程计价,难免出现与市场的脱节,工程价格脱离价值,遏制了竞争,因此,工程造价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理顺定额的属性,实现消耗量和价格的分离,完成从"量价合一"到"量价分离"的过渡。分离出来的"消耗量标准"继续由政府管理,进一步发挥它在控制质量、节约物耗、提高生产力等方面的基础作用;而"定价权"归还给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工程造价。
2、定额不仅是计价的基础,还是施工消耗的数量标准
定额是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检验工程质量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定额经过几代工程技术专家的反复测算、统计和几十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已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用工、用料的技术指标体系,从砌筑一立方米砖墙的砖用量,到建筑物的含钢量指标、混凝土用量指标,以及各种构件体积、管线长度的计算,在定额中都有详细的总结归纳。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按定额规定的操作工序去施工,就不存在"偷工"的问题;只要按定额规定的实物消耗量下料,就不存在"减料"的问题。如果说,执行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是"保质",那么满足定额消耗数量标准就是"保量"。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定额,几万种施工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标准记载了我国工程定额50年的发展史,需要我们去认真继承,并不断充实完善。当然,在定额中凝固单价、固定费率的计划经济做法已经同今天市场经济的主旨完全背离,需要进行彻底改变。市场是杠杆,定额是基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定额仍然在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施工预算及报价、结算审查等关键环节发挥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需要定额。
(二)建立新型定额管理模式,促进造价改革跨越发展
定额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版定额修编伊始,我们就按照"统一计价规则,有效控制消耗量,彻底放开价格,正确引导企业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的改革要求对定额进行了合理定位,并树立了力争实现"施工工艺提高、定额水平提高;消耗量降低、造价水平降低"的两升、两降奋斗目标。
为此,我厅先后组织邀请了省内外上百位专家、学者,分专业成立了10个编制组,动用了上千人次参与新版定额的修编工作;经过研究制定计划、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等5个编制审查阶段,已修编完成了《云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云南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云南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云南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云南省园林绿化工程消耗量定额》和《云南省房屋修缮工程消耗量定额》等6部消耗量定额标准及其配套的《云南省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规则》、《云南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细目指南》、《云南省建设工程措施项目计价办法》和《云南省施工机械台班费用计价办法》等4部计价规则、办法,圆满完成了这项工作。定额改革富有成效,集中体现在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兼容性和科技含量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用国内领先的数据库处理软件,同期系统编制完成了6部工程消耗量,首次实现定额数据"无缝链接",保证了编制深度的统一。
第二,新版定额彻底进行了"量价分离",放开了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和利润的价格竞争空间,使用定额计算的工程造价更加贴近市场。
第三,新版定额首次将工程实体消耗与技术措施分离,为企业施工技术竞争预留了费用空间。例如原有定额把完成工程实体施工所需采用的如模板、脚手架、临时设施,施工排水等措施与实体消耗捆绑在一起的,企业在报价时无法根据自身情况和技术装备水平进行选择。新版定额较其他省市定额相比,首次实行将实体与措施分离,目的就是让投标人根据自身技术装备实力,自主决定在一个具体工程中采用什么施工方法、什么施工措施,什么管理手段,视具体情况报价,参与竞争。 第四,新版定额的项目划分编制,完全适用于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为国内外工程投资提供了较为先进的计价平台。
第五,新版定额配套发行了电子版本定额,加快了电算化普及程度,标志着造价管理工作进入互联网沟通时代。
可以说,新版定额的整个编制工作参编人数之多、投入之大、改革成果之丰富,在我省造价管理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国内同行业中也是鲜见的。新版定额排版页数达到为26800页,涉及各种技术数据上千万,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套按照国家计价规范要求编制的工程消耗数量标准;在工程计价规则方面与国际惯例实现了接轨;新版定额完全采用了消耗量的表现形式,结合市场需求增补了15000多个施工项目的消耗量标准,在管理模式以及定额编制水平上已步入国内先进行列,实现了造价管理改革的跨越式发展。